ID: 22018490

小学数学西师大版(2024)六年级上第1课时比的意义教学设计方案

日期:2025-04-03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20次 大小:6278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小学,教学设计,意义,比的,课时,六年级
  • cover
比的意义和性质 第1课时 比的意义 课题名称:比的意义 教学指导思想:以教师的引导为主导,体现先导后教"、进而无为而教"的教学思想。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体现先做后学"、进而自主学习"的学习思想;主要采用了探究发现法、讨论归纳法,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教师的鼓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内容是 让学生清晰比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理解掌握了比的意义,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的基础上组织教学的,学好比的基本性质为下一步学习化简比打下基础,安排比的意义的学习时,分为三个阶段: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分数及除法的关系。比的意义教材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相除关系的例子中引出的,通过对具体例子的讨论,明确了比的概念是建立在除法的意义基础之上的,揭示了比与除法之间的本质联系,是一种以“倍比”为基础的比较关系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交流的能力。考虑到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对抽象,学生的年龄较小,抽象逻辑思维较差,还是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回忆并运用这两条性质,为下一步的猜想和类推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由于在推导比的基本性质时要用到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等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比的读、写方法,会求比值。 2.过程能力与方法: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与交流,让学生知道比与除法、分数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向学生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初步理解比与分数,比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让学生对比分数的基本性质,找到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助于学生加深记忆,在学习上降低难度。 教学难点:比、分数、除法的联系,让学生对比的意义有一个进一步的理解,并且能够熟练准确地的求出一个比的比值。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练习本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例1图表: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后提问:你从表格中了解到什么信息?每两个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你都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可能找到每两个数量之间各种各样的关系,针对学生所答,及时作出引导评价。 教师引导:我们会用加法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合并关系。会用减法表示两个量之间的相差关系,也会用分数或除法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种新的表示两个量间数量关系的方法。 教师揭示课题———比的意义。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从家到学校所以的时间和路程)导入新课,能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二)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比及比的读、写方法。 教师:请同学们看例1中的表格,根据表格中信息写出用分数或除法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学生用分数或除法表示表中两个量之间倍数关系。 预设:240÷5;200÷4;240÷200;5÷4……。 教师给予鼓励。 教师根据学生写出的算式,揭示:像这样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教师举例:比如张丽用的时间是李兰的几倍? 5÷4=,我们就说,张丽和李兰所用时间的比是“5比4”,可以写成 5:4 或 ,读作:5比4。 教师:比是除法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它也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关系,只是形式不同。   然后让学生带着下面的问题自读教科书例1内容。   问题:①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②你都知道了关于比的哪些知识?   ③5比4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的比?那4比5呢? 学生自学后根据问题谈自己的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