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扬州慢 部编教材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 课堂导入 中国有一座城市被誉为“中国的月亮城”,因为这里的月亮最为多情,这里的月光格外柔和,这里的月色尤为朦胧,这座城市便是“扬州”。正如诗句所言:“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若那可爱的明月拥有三分光辉,扬州便独占其中二分。) 但800多年前,年仅22岁的姜夔经过扬州时却有着不同的感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别是一番滋味的《扬州慢》。 “中国的月亮城” 学习目标 了解姜夔及创作背景,了解文体知识。 运用联想和想象,品味词的意境,深切感受黍离之悲。 学习词中对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用典等艺术手法。 体会作者忧国伤时、抚今追昔的哀思,培养爱国情怀。 走近作者 姜夔 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南宋后期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他一生辗转各地,仕途坎坷,屡遭挫折,最终在贫困交加中客死于杭州西湖之滨。他勤奋好学,喜爱结交朋友,热衷于藏书。才华横溢的他,不仅擅长诗词创作,还精通音律,书法造诣深厚,同时在鉴赏方面也颇有成就。 (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走近作者 姜夔与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等众多文人学士交往密切,诗词创作自成一家。其词风清丽典雅,以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独步词坛,深受清代浙派词人的推崇。 他精通音律,创作了十七首自度曲,并在每首词旁附上音谱,这些作品成为现存唯一完整的宋代词乐资料。其著作包括《白石道人诗集》和《白石道人歌曲》。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作者22岁时途经扬州时所作。扬州自隋唐至北宋时期便以繁华闻名,古代诗人曾以“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生动描绘其繁盛景象。晚唐大诗人杜牧一生钟情于扬州,曾在此流连十年,留下无数浪漫回忆和动人诗篇。词人虽是初次来到扬州,但对于这座历史悠久的名城却早已心生熟悉之感。 写作背景 然而,到了南宋时期,金兵屡次南侵,扬州多次遭受战火摧残,如今展现在作者眼前的已是一片荒凉,满目疮痍,令词人不禁生出山河破碎的悲痛之情。创作此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持续了十二年,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政局混乱不堪。词人目睹扬州城在强敌侵扰后留下的累累伤痕,以及百姓饱受苦难的现实,怎能无动于衷?因此,他追忆战乱之苦,感慨昔盛今衰,写下了这首感怀之作。 解读题目 扬州 扬州历史悠久,文化辉煌,自古便享有盛名。瘦西湖、大明寺、茱萸湾等地风景如画,令人流连忘返。而扬州的月色更是令人陶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道出了人们对扬州月亮的向往,甚至连隋炀帝也曾感叹:“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架六龙。” 慢 这是一首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 诵读诗词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慢词的篇幅一般都稍长,曲调悠扬,适宜表达曲折婉转、复杂变化的情感。朗读时语速要慢,语气要低沉舒缓。 理解词意 (序)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淳熙丙申至日,我路过扬州。夜雪初停,荞麦长得无边无际。进城之后,我又见到处一片萧条,寒水绿绿的,暮色渐渐笼来,戍楼中传来了黄昏的号角。 翻译 理解词意 (序)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