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知识储备 1.走进作者 鲁迅(1881-1936),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一个破落士大夫家庭。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鲁迅在1898年到南京求学,1902年留学日本学医,后痛感治疗麻木的国民精神更重于医治肉体病痛,便改行提倡文艺运动。1909年回国在杭州、绍兴任中学教员。1918年参加了《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并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其后又发表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著名小说,并撰写了大量杂文、散文,批判旧思想、旧道德,成为新文化的运动倡导者之一。1923年出版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之作。鲁迅对于中国新文化、新文学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的思想、他的作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鲁迅也因此成为20世纪中国思想界、文学界的一座难以企及的高峰。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2.写作背景 本书为鲁迅1926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10篇。前2篇写于北京,中3篇为流离中所作,后5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于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 鲁迅在写作这些作品时正经受着北洋军阀当局和各种敌对势力的严重压迫。1925年他因支持学生运动,受到“正人君子”们各种“流言”的攻击和诽谤。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受守旧势力的排挤。在这样的处境中鲁迅曾说:“这时我不愿意想到目前,于是回忆在心里出土了。”这10篇作品,虽然是回忆文章,但都反映着当时社会斗争的痕迹。 3.艺术特色 (1)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2)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3)常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 (4)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又称“双关”。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 (5)对比手法的运用。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反感与批判;《无常》通过将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做对比,深刻地刻画出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 4.故事梗概 篇目 内容概括 主题思想 《狗·猫·鼠》 追忆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迫害的经历和感受,文章主要清算了猫的四大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一,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二,它老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免子。 《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达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嗥叫”、时而“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及讽刺。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阿长与(山海经〉》 记述了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节,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文章刻画了旧中国一位迷信、粗俗、不拘小节,但却真诚、善良、关心孩子的劳动妇女形象,抒发了“我”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