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广义:指国体与政体的制度。 1、什么是国家制度? 2、什么是国体? 国体是指国家的性质,亦称国家的阶级本质。具体地说,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 3、什么是政体? 政治体制是指政权的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 国家制度就是一个国家的性质,及保证其性质的政权组织。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思想文化制度、法律制度、民族制度、外交制度、人事管理制度 1、什么是社会治理 ? 即治理社会,指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和个人等多个主体,通过合作、对话、协商、沟通等方式,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生活进行引导规范,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社会治理体系的组成要素: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运行体系、评价体系、保障体系 社会治理的作用: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随着社会变迁而变化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2.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课程标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朝代 中央行政制度 地方行政制度 夏 商 西周 春秋战国 秦朝 汉朝 西汉 东汉 隋唐 发展为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世袭制 夏族生活区域直接统治;其他间接 商王是最高统治者;职官制度 内外服制度 分封制、宗法制 君主权力加强;官僚制开始产生 郡县制开始产生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中外朝制度 尚书台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制 一省两院 内阁 军机处 郡国并行—郡县二级制 州、郡、县三级制 州、县 道、州、县 州(府、军、监)、县 路、州(府)、县 行省制 省、府、县三级制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奠基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建立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 1、夏朝(前2070-前1600)的政治体制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奠基 广义先秦指秦朝建立前的所有历史时期。狭义的先秦史研究的范围,包含了中国从进入文明时代直到秦王朝建立这段时间,主要指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这几个时期的历史。 奴隶制国家 (1)背景: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 (2)制度创新: 启继位后,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3)意义:公天下—家天下;生产力发展的体现,历史的进步。 2、商朝(前1600-前1046)的政治体制 (1)地方:内外服制度: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2)中央:职官制度: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内服 外服 外服 3、西周(前1046-前771)的政治体制 (1)分封制: 分封对象: ; 分封内容: ; 分封等级: ; 诸侯权利: ; 诸侯义务: ; 分封影响: ; ; ; 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 同姓贵族、异姓功臣、先代帝王的后代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镇守疆土、交纳贡赋、朝觐述职、随从作战 巩固西周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疆土 客观上促进民族融合 后期造成诸侯割据和国家分裂的局面 请将西周分封制相关信息补充完整 天子 天子 嫡长子 余子 诸侯 嫡长子 余子 诸侯 卿大夫 嫡长子 余子 卿大夫 士 嫡长子 余子 士 庶民 血缘亲疏关系+政治等级关系 ①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②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③作用:保证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宗法制: 就连死了都得分个三六九等 贵族集团内部的一套行为等级规范 目的在于强化等级秩序 巩固分封制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