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速记·巧练系列 第一单元 地球、月球与太阳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5.地球 五、地球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1)盖天说:汉代以前,中国人认为天像一口锅,倒扣在地上;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 (2)不平说: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发现,当帆船回港时,总是先看见船帆,后看见船身。由此,人们认识到海面不是平的。 5.地球 (3)浑天说:我国汉代的张衡在他的《浑天仪注》中提出“浑天说”。“浑天说”是张衡根据日月星辰的运动提出的一种抽象模型。 (4)球体说: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地球投射到月球的弧形阴影,推测地球是球形的。 2.1519年9月,葡萄牙的航海家麦哲伦带领船队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5.地球 3.1961年,人类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航天员从太空看到了地球———一颗蓝色的星球。像地球这样,自身不发光,围绕太阳运行,且质量足够大的天体,被称为行星。地球表面有液态的水,温度适宜,是太阳系中目前已知唯一有生物,特别是有高级智慧生物的行星。 4.根据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我们可以推测:白色部分可能是云层,也可能是冰川;蓝色部分可能是海洋;咖啡色部分可能是荒漠;绿色部分可能是森林或草原。其中蓝色部分面积最大,因为海洋占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 1.在球面上模拟帆船回港的情况。 现象:沿着球面航行,进港时,总是先看到船帆,后看到船身;出港时则相反。 结论: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能够判断出地球是一个球体。 2.在地球仪上标注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 当取下连接小旗的棉线时,棉线呈环状。这是因为麦哲伦从西班牙出发后始终朝着一个方向———西边航行 ,最终又回到了起点。 阅读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并在教材图中标注出麦哲伦环球航行的主要停靠点。 提示:在麦哲伦环球航行与陆地交汇处做标记。 六、月球 1.400多年前,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看到了月球表面众多的环形山、高地和“月海”。许多年来,科学家一直认为环形山是由火山喷发而形成的。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结合观测证据提出了新的观点:这些环形山大部分是由来自宇宙的流星体撞击形成的。 2.由于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随着月球绕地球运行而变化,月球被照亮的部分发生周期性的变化称为月相变化。 3.在宇宙中,环绕行星运行的天体被称为卫星。月球围绕地球运行,是地球的卫星,也是距地球最近的天体。它还是迄今人类唯一登陆过的地外天体。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液态水,缺乏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月球自己并不发光,但能够反射太阳光。 4.根据形状认识各种月相。 4.根据形状认识各种月相。 5.两次满月大约相隔三十天,约是农历的一个月。 6.月亮升起的位置,月初时在西方,然后逐渐东移。月中时,升起位置在东方,之后从东逐渐西移。月末时,升起位置在西方。 7.月相的变化规律: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亮面在右;农历下半月,由圆到缺,亮面在左。 1.模拟环形山的形成。 现象:丢石子时,在细沙上会出现很多像环形山一样的坑,并且由于石子的大小不同,形成的坑大小不一,但都近似圆形的。 结论:环形山可能是陨石撞击形成的。 2.观察“环形山”阴影的变化。 现象:当光直射到石子坑时,能照亮“环形山”;而斜射时,只有部分“环形山”被照亮,其他部分为影子。 结论:当光直射“环形山”没有影子,全部被照亮;当光斜射“环形山”有影子,部分照亮。 3.模拟月球的公转,观察“月相”的变化。 现象:随着“月球”的转动,“月球”表面被“太阳”照亮的部分在不断变化,当“月球”处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时,亮面最大,然后逐渐变小,当“月球”被“地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