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053705

4 古代诗歌四首 学案(含答案) 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日期:2025-04-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44次 大小:18467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古代诗歌,四首,学案,答案,2024-2025,学年
  • cover
古代诗歌四首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2.展开想象,感受诗歌意境,感悟诗中寄寓的情感,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文学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1课时 碣(jié)石       沧(cāng)海 水何澹澹(dàn dàn)   竦峙(sǒng zhì) 萧瑟(sè)       潮(cháo)平 归雁(yàn)      枯藤(téng) 词类活用 东临碣石(名词作状语,向东) 一词多义 以 古今异义 1.东临碣石(古义:到达,登上。今义:靠近;对着) 2.次北固山下(古义:停宿。今义:次序;等第) 3.乡书何处达(古义:书信。今义:书籍) 文言句式 1.省略句 ①若出其中/若出其里[省略介词“于”,即“若出(于)其中/若出(于)其里”] ②海日生残夜[省略介词“于”,即“海日生(于)残夜”] 2.倒装句 歌以咏志(宾语前置,即“以歌咏志”) 名句积累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5.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预习导学】 学习古诗要反复朗诵。朗读本课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诗题 情感 《观沧海》 《次北固山下》 《闻王昌龄左迁 龙标遥有此寄》 《天净沙·秋思》 【参考答案】 曹操在这首诗中,通过对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阔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他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和壮阔胸襟 王湾在诗中描绘江南残冬早春的景象,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和自然的新希望 李白借明月寄托对友人王昌龄被贬的同情与关切,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之情 马致远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渲染了凄凉的氛围,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朗读时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诗歌体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如:四言诗一般是二二,五言诗一般是二三,七言诗一般是二二三。 【合作探究】 初读诗歌,寻找意象   同学们,在每首诗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反映诗人情感的景象。这些景象是诗歌中的意象。“意”就是意念,“象”就是物象。找出意象方能鉴赏诗歌,请大家先找出四首诗歌中的意象。 诗题意象 《观沧海》   《次北固山下》   《闻王昌龄左迁龙 标遥有此寄》   《天净沙·秋思》   【参考答案】 海水、洪波、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日月、星汉 客路、青山、行舟、绿水、白帆、和风、红日、归雁 杨花、子规、明月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意象”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富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整合意象,描述意境   意象是相对独立且有各自对应的意义的,而神奇的是各个意象就像绘画中的图层一般组合成一个整体,这就是意境,即我们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描述一下四首诗歌的意境。 诗题意境 《观沧海》   《次北固山下》   《闻王昌龄左迁龙 标遥有此寄》   《天净沙·秋思》   【参考答案】 诗人登山观海,看到波涛汹涌、树茂草丰、星汉灿烂,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则构成了一幅盛景 青山、绿水、潮平、风正、帆悬,诗人描写景物、节令的笔触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李白离京漫游,至扬州恰闻好友被贬,在这杨花落尽、杜鹃声声之时,他将关切之情寄予明月,希冀随风至友人身旁 枯藤缠绕的枯树上,寒鸦哀鸣。萧瑟的秋风,寂寞的古道,孤单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 诗体 节奏 韵律  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抓住意象 抓住精妙字词 关注意象组合 古代诗歌四首 第2课时 【合作探究】 知人论世,体会情感 1.《观沧海》 背景链接: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袁绍残部勾结乌桓屡扰北方边境,曹操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