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全书综合测评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最近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攀升。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1076万,创历史新高。同时,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就业情况受到冲击,找一份专业匹配且待遇尚可的工作,肉眼可见变得越来越难。即使找到工作,也要为收入下降等不确定因素焦虑。 在一些人看来,学历没有兑现利好,而是成了身上难以脱下的“孔乙己的长衫”:自己受过高等教育,曾经意气风发,步入社会后发现如此“内卷”,象牙塔的知识无法满足工作所需,骨感的现实已经支撑不起丰满的理想。巨大的反差,让一些人情绪消沉,不愿意从事比自己预期低的工作,尽管这个工作可能是自己喜欢的。这种不上不下的“悬浮”状态,让他们感觉自己像极了鲁迅笔下的“孔乙己”。 近年来,互联网上颇为流行“××文学”,比如之前的“废话文学”“林黛玉文学”“鼠鼠文学”,都属于网络时代的新玩法。网友们用带有调侃意味的文字展示个性,寻求点赞,识别圈层。这种玩法互动性强,手法略显夸张,有时候显得非常“丧”。但自我调侃只是自娱自乐、情绪宣泄,不是洪水猛兽,不必过于大惊小怪,上纲上线,更不要一味地站在高处批判。如今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在求职和生活中面临较大的压力,很不容易。“孔乙己文学”背后的焦虑,是生活状态中一种正常的情绪性反应。 如今早已不是“咸亨酒店”的天下,全社会不会对年轻人的困境袖手旁观。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为破解年轻人的难题纷纷建言献策。建立公平的就业环境,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一步。全国人大代表刘希娅提出建议,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不得随意拔高用人学历要求,在用人上不唯学历,不拔高学历,不得设置对同等职业教育学历的歧视性门槛。当代青年正处于人生中最丰富、最具活力、最有冲劲的阶段,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情绪图谱中,“焦虑—羞耻—绝望”是一个闭环。全社会应该协同发力,协助他们走出暂时的困境,走上“焦虑—勇———希望”的正循环道路。 话又说回来,“孔乙己的长衫”就是现代青年的学历吗 也未必。 长衫是古代社会知识分子进入士绅阶层的常服。久而久之,长衫被当作知识分子的标志性符号,用来区别身份。落魄的孔乙己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被人嘲笑,固执地将读书人的身份坚持到底。长衫很好地展示了这位落第文人的迂腐。这和当代年轻人的整体形象相去甚远。 根据信号理论,学历是个体能力和潜力的识别信号。获得学历者只能表明个体在某一阶段完成了某项能力测试,和身份并无明显关联。学历的价值,只有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在充分发掘自身潜力的情况下才能得以体现。孔乙己之所以陷入生活的困境,不是因为读过书,而是因为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不愿意靠劳动改变自身的处境。长衫是衣服,更是心头的枷锁。读书获取学历,可以丰富我们的灵魂,提升我们的能力,拓宽我们的格局,让我们以书本知识为起点,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而不是把人分为三六九等,给自己设置条条框框,让学历成为束缚手脚的“长衫”。 (选自《正视“孔乙己文学”背后的焦虑》,“央视网”2023年3月16日,有删改) 材料二: 近段时间,“孔乙己文学”火了。“学历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如果没有读过书,我一定心甘情愿地去工厂里拧螺丝,可是没有如果”……这样的话在网上引起许多网友模仿,话题也在各大新媒体社交平台上引起热烈讨论,频繁登上热搜,甚至有很多网友感叹自己成了“现代版孔乙己”。当下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困境,在这一话题的带动下,青年的就业压力和关于成功的标准等问题再次受到热议,“读书无用论”又甚嚣尘上,又一次在青年网民中成功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