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达标检测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是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的。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指的是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载“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这里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又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它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了。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特性。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上面所说的“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 “文学的自觉”绝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它是以“人的觉醒”为先导的。没有对人的自身价值的认识和肯定,没有尊重人的个性、人格的观念的形成,就不可能有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首次提出魏晋是一个“人的觉醒”的时代,并把它与“文学的自觉”联系起来加以研究。 我们知道,在文学走向自觉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文学创作的自觉。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很难说《诗经》、楚辞和两汉乐府不是自觉创作的结果,它们最初的产生很可能都是自觉的行为。但是由于它们不同程度地对经史、音乐,对社会、政治乃至强权表现出较大的依附性,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创作者不是有意进行文学创作,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尚无文学的概念,所以他们的创作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创作,自然也就谈不上“文学的自觉”了。不过应该承认,由于《诗经》、楚辞、两汉乐府从它们所属的音乐体系中脱胎出来后,就只是以文字的形式流传,这为人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典范,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表现生活、抒发情感、描绘自然、记述事件的模仿对象。《古诗十九首》就是人们仿照两汉乐府进行创作的一种尝试。虽然我们至今仍无法确认《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但它们与《诗经》、楚辞、两汉乐府却有较大的差别。它们不依附于经史,不依附于政治和强权,也不再是只作为音乐的附属品而存在。 应该承认,早在先秦人们就看到了“情”与“文”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