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程标准】 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2.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原因、表现。 3.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史实及其产生的影响。 东 汉 三国(220-280)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304-439)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宋 齐 梁 陈 北朝(439-581) 北魏 隋 南朝(420-589) 西晋(266-316) 东晋(317-420) 隋(581-618) 时间线索 政治:朝代更替频繁、多个政权并立、南北对峙、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经济: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在曲折中发展; 民族: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阶段特征 大动荡、大分裂、大融合 壹 三国与西晋 西汉 (一)三国鼎立 三国 三国与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三国与两晋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的豪强纷纷组织武装,修筑坞堡占据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受大将军何进、司隶校尉袁绍所召,率军进京讨伐十常侍。利用汉末战乱和朝廷势弱占据京城,废少帝立汉献帝并挟持号令,东汉政权从此名存实亡。 1. 汉末形势 (一)三国鼎立 三国 三国与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三国与两晋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官渡之战基本上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 三分天下的形成 蜀 刘备 成都 221--263 6 (一)三国鼎立 三国 三国与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三国与两晋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实行屯田制;大力兴修水利,保护农桑。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景象。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联系。 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促进西南地区发展。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户数 人口 兵力 魏 103万 443万 60万 蜀 28万 94万 10.2万 吴 52.3万 230万 23万 2. 三分天下的形成 263 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 266 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司马炎即晋武帝。 280 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二)西晋的建立 西晋 三国与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三国与两晋 1. 三分归晋 (二)西晋的建立 西晋 三国与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三国与两晋 统一意义:结束了东汉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 2. 统一意义 西晋统一之后,晋武帝封自己的子侄兄弟为王,同时劝课农桑,轻徭薄赋等,农业生产在全国各地都得到了很大的恢复。 曾有近20年社会相对安定,经济比较繁荣时期,史称“太康之治”。 (三)八王之乱 西晋 三国与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三国与两晋 290年司马炎病逝,惠帝即位。妻贾皇后欲独揽大权与辅政的大臣杨骏发生矛盾。291年贾皇后杀死杨骏,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八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其中,历时16年之久,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五胡趁虚而入 (四)少数民族内迁 西晋 三国与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三国与两晋 羌 氐 鲜卑 匈奴 羯 东汉末年,由于汉的军事征服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再加上少数民族本身为推动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历史上泛称为“五胡”。 北方民族内迁 1.内迁背景 各族内迁以后,与汉人杂处,晋统治者强迫各族人民纳租税,服劳役,还掠卖少数民族人为奴婢。因而各少数民族对西晋统治者“怨恨之气,毒于骨髓”,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到西晋的内乱之中,少数民族首领趁机起兵反抗并且逐渐主导了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