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课前回顾 新兴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东欧、亚洲、拉美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互助委员会 中苏建交、结盟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 【农业】 【重工业】 【先经济后政治】 没能突破 斯大林模式 突破斯大林模式,但背离了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社会主义 力量的壮大 苏联的改革 结果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 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实质:苏联模式在东欧的推广 19世纪世界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印度民族大起义 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万隆会议、非洲年(1960年)、古巴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区主权 民族解放运动发展阶段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华夫脱运动、卡德纳斯改革 二战后亚非拉国家 的新发展 从地理位置上看:它们位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的水平上看:它们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正在奋起,正在发展,所以也称作“发展中国家”,或称“第三世界”。 一 万隆会议 (一)背景 1.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席卷全球 2.殖民帝国纷纷瓦解,越来越多的亚非国家获得独立 3.新独立国家都面临巩固政权、发展经济的共同问题 4.亚非国家反对冷战,不愿卷入大国之间的军事冲突(P87) 亚洲 非洲 拉丁美洲 二战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发展中国家”或“第三世界” 亚非拉国家 (发展中国家) 欧洲 日、澳、加 美 苏 第三世界 (国家) 第二世界 (国家) 第一世界 (国家) 一 万隆会议 巴基斯坦 印度 缅甸 锡兰 (斯里兰卡) 印度尼西亚 中华人民共和国 日本 菲律宾 越南 泰国 阿富汗 土耳其 伊拉克 沙特阿拉伯 埃及 利比亚 苏丹 埃塞俄比亚 加纳 利比里亚 发起国 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参加亚非会议(P87) (二)概况(P87) 1.时间: 2.地点: 3.国家: 4.地位: 5.中国代表团的贡献: 1955年4月 印度尼西亚·万隆 亚、非29个国家和地区代表 “求同存异”方针(P88相关史事) “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同时,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 ———周恩来 万隆会议期间的周恩来 保证会议顺利进行,为会议的成功作出重要贡献 (P88相关史事) 共同的历史经历 共同的发展诉求 共同的和平愿望 异 不同的社会制度 不同的宗教信仰 不同的意识形态 同 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补) 阅读教材,说出万隆会议的召开有什么历史意义? 1955年的亚非会议有力地证明,亚非发展中国家只要团结起来,也可以冲破历来由大国、西方国家主宰国际事务的局面。 ———印尼教授班尤 在国际关系历史上,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西方列强参加的情况下欢聚一堂,讨论自身的和平与发展问题。 ———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一 万隆会议 (1)亚非会议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P87课前抽背) (2)从万隆会议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P87课前抽背) 万隆精神: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P87) 课堂巩固 1955年,亚非会议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提出“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承认一切大小国家平等”等十项原则。这发展了我国主张的(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D.“构建人类命运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