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065707

10.1《劝学》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5-0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0次 大小:2671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10.1,劝学,教学设计,统编,高中,语文
  • cover
必修上册10.1《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自检自测,掌握文章重点字词和文言句式,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了解荀子对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懂得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同时结合当今倡导的“终身学习”等观念,联系自身实际,改进学习方法。 3.理解并学习借鉴文中比喻论证的含义、方式,学会使用比喻论证增强论证说服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荀子对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对“学习之道”有自身的理解。 教学难点:掌握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学会使用比喻论证增强论证说服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劝学 (唐)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1、同学们,“劝”是什么意思?是奉劝的意思吗? 明确:“鼓励”“劝勉”“勉励”之意。 2、 我们从六岁进入学堂,走过了无数个春秋,虽然不再像古人一样“寒窗十余载”的艰辛,但包括这首诗从小就教育我们要从小要勤奋学习,不知道同学们读了九年的书,是否有了自己的“学习之道”(学习的本质、学习的意义、学习的方法),还是每天在坚持不断地学习,却不知道坚持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来自遥远先秦时期先贤名师的教诲,一起来学习荀子的《劝学》一文,领略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3、 全班朗读,动笔标记,纠正读音。 重点字音:輮(róu)以为轮,其曲(qū)中(zhòng)规 虽有槁(g o)暴(pù) 日参省(x ng)乎己 跂(qǐ)而望矣 假(ji )舆马者 假舟楫(jí)者 不积跬(ku )步 骐(qí)骥(jì) 驽(nú)马 锲(qiè)而不舍,金石可镂(lòu) 爪(zh o)牙之利 二螯(áo) 二、《劝学》与荀子 (一)作者简介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哲学著作,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思想主张 1.“人定胜天”“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荀子看来,与其迷信天的权威,去思慕它,歌颂他,等待“天”的恩赐,不如利用自然规律以为人服务。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主张“治天命”、“裁万物”、“骋能而化之”的思想。【唯物主义】 2.“性恶论”(孟子“性善论”的小对头) 稷下学宫的另一位校长孟子和荀子有一些不得不说的事,他们俩是儒家这个大家庭里的两个小对头,孟子提倡“人性本善”,《孟子·告子上》里说: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这些美好的品性都不是后天的外物塑造的,“铄”本意是熔化金属,在这里是锻造、塑造的意思。这些美好的品性是我自己生来就有的,我们后天要做的只是发扬美德、拒绝诱惑,那么“人皆可以为尧舜”。 但是荀子反驳了他:人,生来就带有很多违背了礼乐道德的原始欲望。《荀子·荣辱》有载:“凡人有所一同,是人之所生而有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 “凡人有所一同”,只要是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饿了就想吃饭,冷了就穿暖,累了就想休息,喜欢有利的讨厌有害的。“人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