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寡人之于国也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的词类活用,归纳“数、发、直、兵、胜”等多义词的义项,掌握“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 2、体味欣赏本文运用比喻说理,善于运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艺术特色。 3、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理解孟子主张仁政、重视民心向背、利民保民的政治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味欣赏本文运用比喻说理,善于运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理解孟子主张仁政、重视民心向背、利民保民的政治思想。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本课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文中的词类活用,归纳“数、发、直、兵、胜”等多义词的义项,掌握“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 2. 疏通文意, 了解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孟子名轲,邹人(今山东邹县),三岁时父亲逝世,孟子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非常疼自己的儿子,曾经为了替孟子找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孟子自小便受严格的管教,据说他自从搬家以后,便十分认真读书,稍大一点,孟子变得十分贪玩。孟母便剪断织机上的麻布,她要孟子勤奋读书,要不然将会像那块麻布般,变成一团废物。孟子牢记母亲教诲,立志成材。 教师板书课题:《寡人之于国也》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一)孟子简介 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先秦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哲学上,主张"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相对; 政治上,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四书” (二)作品简介 “《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言行的书,由孟子及其弟子编成。《孟子》共七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三)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列国争雄,频繁的战争导致人口大批迁徙伤亡。而当时既无国籍制度,也无移民限制,百姓可以随意地去寻找自己心目中的乐土。哪一个国家比较安定、富强、和乐就迁到那个国家为臣民。而一个国家人民的多少也是一个国家稳定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因此,各个诸侯为称雄,都希望自己的国家人口增多。梁惠王也不例外。梁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于是贤者数人其中就有孟子不远千里来到魏都大梁。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三、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一)读一读生字词 (二)词义解释 阅读课本下面注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四、新课学习,整体感知 (一)名家范读 播放名家范读的视频,掌握断句和朗读节奏。 朗读指导 自由朗读 1、教师:结合注释,疏通文章大意。(小组合作完成) 学生1: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了。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比不上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不更少,我的百姓不更多,这是为什么呢 " 学生2: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击鼓进军,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 学生3: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