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074757

6《过秦论》课时练(含解析)

日期:2025-05-05 科目:语文 类型:试卷 查看:83次 大小:2094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过秦论,课时,解析
  • cover
第3.2课《过秦论》课时练 一、文学常识 (1) 《过秦论》的作者是( )。 A. 韩非子 B. 贾谊 C. 司马迁 D. 苏洵 (2) 下列关于《过秦论》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通过秦朝兴亡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B. 贾谊借批评秦朝政策警示汉朝统治者。 C. 《过秦论》共三篇,现存只有上篇完整流传。 D. 文章写作风格平实质朴,重在叙述史实。 二、词语释义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② 威振四海 ③ 起视四境 ④ 骤得四海之士 (2)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毁灭之道也 / 道不拾遗 B. 骤得四海之士 / 骤富贵 C. 并力西向 / 欲穷其向 D. 非兵不利 / 利用厚生 三、文言文知识 1. 词类活用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 (1) 国力尽矣 (2) 锲而不舍 (3) 天下云集响应 (4) 威振四海 2. 特殊句式 (1) 判断句:指出下列句中判断句并翻译: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 倒装句:找出文中倒装句并翻译。 四、翻译句子 (1) 骤得四海之士,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2)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3)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4)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五、文章分析 1. 结构分析 将文章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并简述各部分大意。 2. 思考题 (1) 贾谊如何评价秦国的“并兼天下”?结合文本分析其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2) 为什么陈胜等起义军能推翻秦朝?文章如何评价这次农民起义? 六、拓展与应用 1. 拓展思考 苏洵在《六国论》中提出“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这一思想在现代社会是否依然具有警示意义?试结合国际关系或历史事件谈谈你的看法。 2. 辨析题 从六国赂秦的策略中,我们能否总结出正确处理国家间矛盾的方法?谈谈你的理解 六、课后作业 1. 背诵与默写 背诵文章第一段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2. 论述题 结合《过秦论》论述“治国之道当仁义与民本”,字数不少于300字。 七、主题探究 1. 问答题 (1) 为什么秦朝的灭亡被认为是“失道寡助”的结果?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2) 贾谊通过文章提出了怎样的历史教训?这些教训在当今社会是否仍有现实意义? 2. 拓展题 结合文章分析,假如你生活在秦朝末年,你对秦国暴政会有什么看法?如果有机会劝谏秦始皇,你会提出什么建议? 第3.2课《过秦论》课时练答案参考 一、文学常识 1. (1) B. 贾谊 贾谊是西汉著名文学家、政论家,代表作包括《过秦论》《吊屈原赋》等。 2. (2) D. 表述不正确的选项为D。 《过秦论》的写作风格气势恢宏,以议论为主,批评秦朝政策并提出历史教训。 二、词语释义 1. (1) 加点词解释 ① 瓮牖绳枢:瓮牖指用破瓮作为窗户;绳枢指用绳索系住门轴,形容家境贫寒。 ② 威振四海:振,震慑。 ③ 起视四境:起视,起身巡视、观察。 ④ 骤得四海之士:骤得,迅速得到。 2. (2) 词义相同的一组:B. 骤得四海之士 / 骤富贵 骤均为“突然、迅速”的意思。 A:毁灭之道(道路)/ 道不拾遗(道德) C:并力西向(方向)/ 欲穷其向(目标、方向) D:非兵不利(锋利)/ 利用厚生(利益)。 三、文言文知识 1. 词类活用 (1) 尽:使动用法,使……耗尽。 (2) 锲:名词作动词,雕刻。 (3) 云集:名词作动词,像云一样聚集。 (4) 威振:使动用法,使……震慑。 2. 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例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翻译:仁德和正义没有施行,因此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2) 倒装句 例句: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翻译:率领疲惫不堪的士卒,带领几百人的队伍。 四、翻译句子 1. 骤得四海之士,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翻译:迅速得到天下的有志之士,率领疲惫不堪的士兵,带领几百人的队伍。 2.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翻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