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绝句,被选入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中。这首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秋夜图景,表现了诗人客居他乡、孤寂无奈的心境以及对故乡的深深思念。诗的前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烘托出诗人漂泊流浪的凄凉之感;后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以乐景反衬悲情,更显孤寂。在教学中,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上,通过诵读、感悟、体验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思乡之情,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基础,对诗歌有天然的好奇心和感受力。然而,由于生活经验的局限,他们可能在理解诗歌深层次情感和意境方面存在难度。《夜书所见》描绘了秋夜景象和诗人思乡之情,情感细腻,意境深远。在教学中,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通过朗读、想象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让他们在感悟诗歌魅力的同时,提升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童年趣事,如捉迷藏、捉蟋蟀等,激发学生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吗?在古时候,也有一位诗人,在秋天的夜晚,看到了孩子们捉蟋蟀的情景,并写下了一首古诗。你们想知道这首古诗是什么吗? 出示课题《夜书所见》,解释课题意思,引导学生理解“夜”“书”“所见”的含义。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朗读古诗,教师相机正音,注意多音字“挑”的读音。 齐读古诗,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初步理解古诗的大意。 2、诗人在深秋时节,客游在外,心中一定有许多感触,让我们走进诗人的内心来细细体会。教师配乐,播放动画,学生反复读诗、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指名说一说自己的体会,教师适当引导。(可以根据情况进行以下引导:诗人在深秋时节,不得不离开亲人,客游在外,当他看到听到那瑟瑟的秋风,看到那黄叶飘落,会有什么感受?当那篱笆下的灯火照进他的眼眸,当那捉蟋蟀的孩子的笑声传入他的耳中,他会想起什么?) 3、配乐再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感情。4.指名读,读出感情,请学生点评,教师指导。5.试着把这首诗编成一个故事并讲一讲。(小组内先商讨,然后各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再进行讲评。)6.试着演一演。(小组内每个人都要扮演不同的角色。) (三)精读古诗,感悟诗意 1、学习古诗的前两句 指名朗读前两句,引导学生理解“萧萧”“梧叶”“送寒声”“动客情”等词语的意思。 提问:诗人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想象:在秋天的夜晚,诗人独自在外,听到风吹梧桐叶的声音,看到落叶纷飞,感受到阵阵寒意,他会想到什么?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体会诗人客居他乡、孤独寂寞的心情。 2、学习古诗的后两句 指名朗读后两句,引导学生理解“知有”“挑促织”“篱落一灯明”等词语的意思。 提问:诗人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 引导学生想象:在深夜,孩子们点着灯笼,在篱笆下捉蟋蟀的情景,感受孩子们的欢乐和无忧无虑。 提问:诗人看到孩子们捉蟋蟀的情景,他会想到什么? 引导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