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与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理解速度的定义、公式、会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掌握比较速度快慢的方法; 通过利用速度公式的计算加深对速度意义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好物理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二、教学重点 理解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速度的单位,会用速度公式求速度,能对不同单位的速度比较大小; 规范物理计算格式。 三、教学难点 初次接触物理学中的速度概念和单位,如何理解速度定义、物理意义及进行单位换算对于学生有些困难;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讲解等教学方法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运用多媒体展示运动的世界中的两种不同动物的运动情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问:同学们通过观察有什么发现? 由此让学生认识到运动的世界中,不同的物体运动存在着快与慢。 设问:那么我们又是怎么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呢? 由此引出本节课的课题:2.3快与慢 (二)新课教学 1、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请同学们观察一段田径赛场上的比赛视频。 思考:在这个过程中谁跑得快呢? 引导学生从观众和裁判的角度来分析。 问:如果你是观众,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 看谁跑在最前面。 问:假如你是裁判,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 看谁跑完全程用的时间少。 总结:上面的从两个不同角度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都是正确的,只是比较的方法不一样。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相同时间比路程; 第二种是:相同路程比时间。 2、速度 在物理学中我们采用观众的方法:相同时间比路程。同时引入一个物理量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 定义:在物理学中,把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计算公式: 知道了公式,我们还需要知道速度的单位。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和时间的单位合成的。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用米,时间单位用秒,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读作“米每秒”用符号“m/s”或“m·s-1”表示。在日常生活中速度还有一个单位“千米/时”,读作“千米每时”,用符号“km/h”或“km·h-1” 单位:米/秒(m/s) 、千米/时(km/h) 例:一辆汽车的速度为20 m/s,读作:20米每秒 20 m/s的物理意义:这辆汽车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20米。 问:米/秒(m/s) 、千米/时(km/h)同为速度的单位,那么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比一比:1 m/s的速度与1 km/h的速度比较哪个大? 因为3.6km/h>1 km/h,所以1 m/s>1 km/h提问:如果各个速度的单位不同时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 学生回答:换算为同样的单位比较。 3、练一练 例1:一辆汽车在公路上正常行驶0.5h,通过的路程是27km,则汽车行驶的速度是_____km/h,合_____m/s,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___。 例2:知小明家距离学校600m远,小明骑自行车上学,用了200s,求小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多少? 已知:S=600m t=200s 求:V 解: 答:小明骑车的速度为3m/s。 由例1归纳总结物理计算题的解题过程及要求: (1)解答时要有已知、求、解、答。 (2)在应用时,速度、路程、时间要对同一物体而言。 (3)速度、路程、时间这三个量的单位必须统一:要么均用基本单位,或者均用常用单位。 例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听到距你1km处产生的雷声? 已知:v = 340m/s , s = 1km = 1000m。 求:t 解:由v s可得: t 由例2说明:速度、路程、时间这三个量的单位必须统一; 速度公式的变形:s = vt 、 例4:我国著名的优秀运动员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以12.91s的成绩勇夺男子110m栏冠军。在这届奥运会中该项目最高速度是多少?同一辆正在以30km/h运动的摩托车相比较谁更快? 已知:s = 110m ,t = 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