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092272

九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课外古诗词诵读—别云间课件(20张ppt)

日期:2025-05-0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4次 大小:1025840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课外,古诗词,诵读,九年级,下册,第六
  • cover
(课件网) 别 云 间 面对国家民族的危亡,有一位诗人以少年的热血、英勇的斗争,谱写了一首悲壮动人的生命之歌。 这位诗人是谁呢?他就是夏完淳,这节课我们学习《别云间》,感受全诗字字忠肝义胆,句句血泪凝成,令人悲怆,令人感奋的情感。 1.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能够把握词的内容,赏析词语言。 3.能够体会词人深沉的思想感情。 字存古,号小隐,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末抗清英雄。夏完淳自幼聪明,有神童之誉,14岁随父亲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失败后只身流离于湘、鄂一带,后返乡。清顺治四年(1647),被捕后就义于南京。 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怆哀婉,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著有《南冠草》《续幸存录》等。 夏完淳 (1631—1647) 夏完淳14岁随父亲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抗清。顺治四年春,夏完淳因明鲁王遥授中书舍人之职而上表谢恩,连同抗清复明志士数十人名册,交于专在海上往来通信联系的秀才谢尧文,使赴舟山呈与鲁王,被清廷发觉,遭到逮捕。在南京狱中,夏完淳给母亲写了绝笔《狱中上母书》,最终不屈而死,年仅17岁。这首诗是诗人被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是一首绝命诗。 这首诗是明末抗清英雄夏完淳被捕后押解离乡时所作。诗的标题“别云间”的“别”字,不是一般意义的告别、离别,而要理解为难以再见的诀别、永别。他是抗清将领,清廷的要犯,一旦被抓,必死无疑,这一点他是很清楚的。夏完淳是松江华亭人,这首诗为什么不题作“别松江”,而题作“别云间”呢? 原来,“云间”是松江的别称。西晋文学家陆云,字士龙,家在华亭,对人自称“云间陆上龙”,于是后人就把松江称为云间。此诗题作“别云间”,实际上是一语双关:从字面上看是别故乡,而诗人内心是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guān jī 三年羁旅客, 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 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 欲别故乡难。 三年来为抗清兵辗转飘零,今日兵败被俘成为阶下囚。 山河破碎,感伤的泪水流不断,国土沦丧,谁还能说天地宽广。 等到我英魂归来的那一天,将要在空中注视着后继者抗清的战旗。 毅魄归来日, 灵旗空际看。 已经知道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想要与故乡诀别却又难舍。 本句用典,运用楚国人锺仪被俘后仍戴着“南冠”的典故,抒发了诗人苦战被捕后的沉痛、愤懑之情。 “羁旅”高度概括了诗人三年来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又”字突出了诗人无限伤痛与遗憾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首联: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诗人是因为即将死去而流泪吗?句中“泪”字有几层含义? 不是因为即将死去而流泪。是因为祖国沦亡,山河破碎,民族多难,壮志难酬。 一是见祖国山河破碎、满目疮痍而流的悲愤之泪; 二是为永别故乡、愧对亲人而流的伤心之泪; 三是为自己身陷敌手、收复河山无望而流的遗恨之泪。 颔联: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作者在此已抱定杀身成仁的决心,但又难舍故乡亲人,表现出了作者情感和心理的矛盾,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依恋与对亲人的愧疚、不舍之情。 颈联: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抗清事业难成,老父已经殉国,家中老母尚在,妻子有孕在身,今日踏上死亡之旅,再也难见故园和亲人,对此心中怎能无所留恋?此即别之难。 通过用典和想象(虚写)诗人死后情况,表现了诗人坚贞不屈、至死不渝的抗清精神,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以及对抗清事业后继有人的坚定信念,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 尾联: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诗围绕哪个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