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096841

第13课《唐诗五首——黄鹤楼》课件(共24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5-05-0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5次 大小:1122995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八年级,语文,统编,学年,2024-2025,ppt
  • cover
(课件网) 八年级语文上册 黄鹤楼 崔颢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重点) 2.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难点) 3. 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 感悟诗的意境, 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失意和思乡的情感,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是诗歌。“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朗读诗歌,我们可以从心灵里感受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使我们的心灵插上翅膀,朗读诗歌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读熟一首诗,在休闲时间里吟诵一下,就像唱歌一样,心灵上能受益无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的世界吧! 作者名片 崔颢,盛唐诗人,汴州(开封)人。(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 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黄鹤楼简介 黄鹤楼,屹立在武汉市长江大桥武昌桥头的黄鹤矶上。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它背靠蛇山,俯瞰长江,奇姿雕甍,重檐翼舒,气势轩昂宏伟,耸天峭地。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 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 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 楼运盛 ”之说。 知 识 链 接 江南三大名楼 黄鹤楼湖北武汉 岳阳楼湖南岳阳 滕王阁 江西南昌 文体知识 体裁:七言律诗。 律诗: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发源于南朝齐,格律严密,是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的格律要求是多方面的,通常是八句完整的律诗,每诗计四联。按照旧时律诗写作的起承转合结构,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 每首的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是对偶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把握律诗的结构———起承转合: 首联,起,开门见山,直接扣题。 颔联,承,紧承首联,延续延伸。 颈联,转,转折变化,由此及彼。 尾联,合,点明题旨,收束全诗。 元代范德机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是艺术创作常用的结构技巧之一。 知 识 链 接 写作背景 崔颢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唐朝开科取士,每年也不过一二十人,当年白居易二十七考中进士,他写了这样一句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而崔颢呢,不到二十就考中进士了,本以为是前程似锦,实际上是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极为失意。 这首诗是作者还乡途中逗留武昌时所作。作者登临黄鹤楼,遥望汴州感到家乡越来越近,思乡之情也因之更切,产生了一种吊古伤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