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102415

5.6 算得对吗 教案 2024-2025学年度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

日期:2025-02-20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7次 大小:37086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算得,对吗,教案,2024-2025,学年度,北师大
  • cover
第五单元 加与减 算得对吗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57页相关内容。 【素养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和加减法的验算过程,体会验算的必要性和认真计算习惯的重要性。 2.探索并掌握加减法验算的多种方法,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重点难点】 重、难点:探索并掌握加减法验算的多种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教材第56页情境图】 师:笑笑和淘气一起去书店买书了!仔细读图,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1:笑笑和淘气要买一套科普丛书和一套中外童话。 预设2:科普丛书每套118元,中外童话每套138元。 预设3:售货员阿姨要收他们256元。 预设4:淘气提出了一个问题“256元对吗”。 预设5:淘气的问题其实就是问售货员阿姨算得对不对。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帮淘气解决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 1.探索加法的验算方法。 师:这两个问题该怎样解决?你是怎样想的? 预设:要求应付多少元,就是用一套科普丛书的价格加上一套中外童话的价格,列式为118+138;要求售货员阿姨算得对不对,就是看118+138的结果是否等于256。 师:你们都是这样想的吗?那结果究竟对不对呢?请你们想办法验证一下。 学生尝试验证,然后举手汇报: 预设1:我列竖式计算了一下,是256元。 预设2:我用138+118又算了一遍,结果是256元。 在学生说出这两种方法后,教师可让学生对比这两种方法的不同点:交换了两个加数的位置。 预设3:我用256减去118,正好是138,对的。 预设4:我是用256减去138,正好是118,对的。 在学生说出这两种方法后,教师可让学生对比这两种方法的共同点:都是用总钱数减去其中一本书的钱数,看是否等于另一本书的钱数。 师介绍:像这样,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用和减一个加数看结果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这些用来验证结果是否正确的方法,就是验算,验算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错误。 2.探索减法的验算方法。 师:这个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谁来说一说? 预设:通过上一问,我们知道这两本书共256元,这里问付给售货员阿姨300元,找回44元对吗,其实就是看300-256的结果是否等于44。 师:现在请你们想办法验算一下44是不是正确的结果。 学生独立验算,然后举手汇报: 预设1:我用竖式又算了一下,是44元。 预设2:我用300减去44,正好是256,对的。 预设3:我用加法验算的,256加44,正好是300,对的。 师:第一位同学是根据横式重新算了一遍,第二位同学是用被减数减差看结果是否等于减数,第三位同学则是用加法验算的。大家虽然用的方法不同,但都得出了这个结果是正确的。在实际计算中,大家可以灵活运用验算方法来验证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3.进一步巩固验算方法。 师:谁愿意到黑板上进行示范? 学生举手上台板演,其余学生独立计算并对结果进行验算。 学生完成后,师生集体评议: 三、课堂练习 1.选一选。 (1)用加法验算500-305=195,下面正确的是( )。 ①500+195=695 ②305+195=500 ③305+500=805 (2)下面验算1000-368=632的方法中,错误的是( )。 ①368+632=1000 ②1000-632=368 ③632-368=264 2.完成教材第57页练一练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的习题。 【板书设计】 算得对吗(1) 【教学反思】 本节课借助儿童熟悉的买书情境,由“算账、找钱”引出验算需要,让学生体会验算的必要性;接着,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去验算结果的正确性,学生充分调动了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结果进行了验证,体会到了方法的多样性,同时意识到验算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计算的准确性;最后出示了两道计算题,请学生上台进行了演示,在集体评议的过程中发现大家都能灵活运用方法进行验算,这也说明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掌握得不错。 第2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