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上8《世说新语》二则整合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掌握古代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深入分析人物性格与智慧表现,提升文本解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感受古代少年的智慧与风骨,培养崇尚智慧、勇于思辨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古代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深入分析人物性格与智慧表现,提升文本解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感受古代少年的智慧与风骨,培养崇尚智慧、勇于思辨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 “魏晋聪慧少年”评选活动 自古以来,描写聪慧儿童的文章数不胜数,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班级决定举办“魏晋聪慧少年”评选活动,欢迎各小组同学积极推荐,展示人物风采,制作人物集锦。 任务一:穿越千年,初识“慧”书 介绍《世说新语》,学生填空 任务二:古韵今诵,读通“慧”事 1. 这是我们初中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根据评价量表要求,自由朗读两篇文章 文言文诵读评价量表 评价标准 星级(五星满分) 读音标准 停顿合理 声音响亮 感情饱满 2.简要概括:两篇文章分别讲了什么故事?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咏雪》:在寒雪日,谢太傅及他的子侄们在家中讲论文义,兴起而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人约定正午出行,友人失约,陈元方机智应对。 任务三:文本细研,读出“慧”处 1. 两则故事中,有几位少年?你觉得谁可以参与此次评选?说明入围理由,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人物选票①谢朗②谢道韫③陈元方 魏晋聪慧少年选票 姓名 入围理由 (一)读《咏雪》,读出谢朗和谢道韫的聪慧。 比较谢朗和谢道韫给“雪”做的比喻,看两人是否“聪慧”? (屏显)比读 “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体 “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不及 学生回答,主要从喻体的特点上来比较。 A.我从“未若柳絮因风起”读出了比喻的美感,把雪比作白色飘飞的柳絮,写出了雪的轻飘和柔美,模拟出了雪纷纷而下的神韵,非常传神,可见谢道韫文采出众。 师引导:谢朗是否聪明?不妨结合语境和人物语气,细读《咏雪》 B.我从谢朗的比喻中读出了他的聪明,他的比喻突出了雪的颜色白和像盐一样的晶体的情状,非常符合江南雪的特点。“骤”说明雪下得大,盐较为细密,与之不符。 C.“差”表明谢朗是抢答,没有深思熟虑,但用语谨慎,但是脑子飞速思考,才思敏捷。“未若”看出自信,有比较思考的过程。 D.从谢安“大笑乐”的反应看,他认为“柳絮”更好,文章结尾也只对谢道韫作了介绍,隐含谢安对“咏絮之才”的肯定,这是咏雪,更是咏才情。 一人旁白,老师充当谢太傅,男生谢朗、女生谢道韫分角色朗读对话,读出语气。 (二)读《陈太丘与友期行》,读出元方的聪慧。 教师引导过渡:同样的,元方也是一个独具慧心的孩子。读读文章是怎样来表现他的聪明的。 借助《作业本》完成人物设计,同桌分角色朗读,关注元方的语言和语气变化,揣测回答的意图,屏显两组语言。 A.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待君久不至,已去。” B.“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要求仿照《咏雪》,抓住文中词语或具体语境来评价人物。 预设:上一组元方的回答强调“久”,意在表明自己的父亲是在等待很长时间以后才离开的,委婉含蓄地批评友人的不守时。同时也可以看出元方诚实守信。对待态度良好的友人也以礼相待。方正:辩驳有理有据,“入门不顾”维护父亲尊严,率真,懂礼识义。 下一组是在友人出言不逊时的反击。元方以理反驳,义正词严,说得友人惭愧不已。 师:由此可见元方能言善辩,机智过人。分角色演读 任务四:拓展文本,感受“慧”风 文中的谢安可是个非同一般的人物。 (屏显插入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补充助读) 教师提供助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