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117912

14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第2课时 课件(共25张PPT)

日期:2025-02-0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2次 大小:179866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叶圣陶,先生,二三,2课时,课件,25张
  • cover
(课件网) 上节课,通过朗读与略读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我们从整体上了解了叶圣陶先生生活和工作中的几件小事,知道了叶圣陶先生宽厚待人、严于律己的做人品质和力求完美、一丝不苟的作文态度。我们除了学习叶老先生的优秀品质外,对于他的写文章的主张我们必须要学习学习再学习。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文章的写作特点和叶老先生的语文观。 新课导入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1.鉴赏本文表面不动声色,实则情感真挚、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分析本文以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的详细描述再现人物全貌的写法 3.了解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过人品性及作文写话的文学主张 深入探究———句段赏析 1.说说你对第1自然段中第二句话的理解。 2.文章开头写叶圣陶先生的逝世,为何还要写外面繁琐而响亮的鞭炮声? 这一句朴实的语言既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悲哀之情,也表达了对旧年即将过去的悲哀之情。引出下文的回忆。 ①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时间是除夕,我们有除夕放鞭炮的习俗。 ②以乐景写哀情,用繁琐响亮的鞭炮声衬托“我”极度悲哀的心情。 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3.“双层的悲哀”所指的内容是什么? 得知叶圣陶逝世时恰在除夕之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传来的是不幸的消息,乐中写哀倍增其哀,故说是双层的悲哀。 4.开头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突出“我”对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悲痛心情,奠定感情基调,表明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 结构上,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作 用 5.细读第2自然段,按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将本段划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作者记叙与叶圣陶先生初识时的交往印象,表现了叶老品德高尚。 “叙”: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 “议”:《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第二个层次:用孔子和叶圣陶先生作比较,来衬托叶老是“躬行君子”。 “叙”: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议”: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6.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说说第2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7.请说说第3段的第1句“凡是……无不……”的作用。 结构上,总领全文。 内容上,概括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凡是……无不……” 内容上,表明叶圣陶先生待人深厚的品德是得到所有人的认可的。 结构上,引起下文对具体事件的描述,起过渡作用。 8.第3段中“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这句话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9.第4段中“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在修改文章时谦虚而恳切的态度,表现出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质。 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在与人告别时的真诚,表现出叶圣陶先生在日常交往中待人厚的特点。 10.第5段中两个“悲伤”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11.第六自然段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