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25《王戎不取道旁李》课堂实录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戎、诸”等4个生字,会写“戎、竞”等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学习王戎善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讲述《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并理解“树在路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三、教学活动设计: 创设情境: 1.师:在这一单元,我们将识历史人物,讲人物故事,做文化传承人。看!学校名人故事会正招募“历史故事传承人”。老师这儿有三条锦囊妙计,你只要把它们收入囊中,就可以获得“历史故事传承人”的勋章。大家加油吧! 师:看看这两幅图,他们是什么故事?故事名称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 师:对,题目是由人物、事件组成的。该怎么读呢? 师:被你发现了,要在人物后面停顿。 师:那现在你会读今天的课题吗? 师:你很聪明,在人物后面停顿是读文言文的好方法。我们再来读一读。 活动一:我是朗读者,读王戎 (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谁用这个方法读读这几句话?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 师:大家真会学以致用。在人物后面停顿能帮我们读好文言文。 师:这个长句子,你能读准确吗? (出示: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后面的男生请你读。 师:读得准确。 “多子折枝”是什么意思。 预设:李树上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 师:说得很准确,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你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借助插图就理解了意思。这儿“折”是? 师:这就是据义定音的好方法。我们一起再来读读。 (生读)师:大家很会学习,在事物后面停顿也能帮助我们读好文言文。 (二)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师:那我们读好文言文就可以借助节奏线读出停顿。大家试着读读。 (生读)师:好,你来试一试。 师1:读准了停顿,读出了节奏。 你再来。(生读)师2:读得有进步。要读得更好,还要读出声断气连,读出韵味。 (3)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1.师:(范读)听老师读。你能像老师这样再来读一读吗?请你来试一试。 (生读)师评价:读得有点味道了,这就是进步。 师:古代的文章都是竖着写的,(出示)像这样从右往左读,请你读。 (生读)师评价:大家读出了文言文的韵味。 师:没有标点,你还会读吗?谁来挑战。我们一起读一读。(配乐朗诵) (生读)师评价:对照标准,大家自评,你可以得几颗星? 恭喜得到三颗星的同学,顺利收获一条锦囊妙计,得到一颗朗读李。 活动二:我是故事王,讲王戎 师:同学们,咱们不仅要读好文言文,还要读懂文言文。回忆一下,你记得哪些读懂文言文的好方法? (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插图、联系生活)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好方法。 师:现在请同学们借助这些方法疏通文意,尝试自己读懂它。时间为2分钟。 师:你最勇敢,你来展示。 生讲。 师:你用上这些方法基本疏通了文意,很了不起。这里解释得不准确,(有一个地方老师发现你解释得很精彩)我们一起看看。(出示:人问之)“之”是什么意思? 师:你还原情境,联系上文,理解“之”是指王戎不去摘李子这件事。 师:文中还出现过,你找到了吗?每次意思相同吗? 生:“取之”中指摘李子。 师:你是用什么办法理解的呢? 师评价:你联系上下文,知道了都代指李子。 师:文言文中,“之”用途广泛,可以代指人,可以代指事物,也可以代指一件事。小小文言文中藏着许多奥秘,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尝”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曾经、看注释。 师:“尝”现在是什么意思?(品尝) 师:像“尝”一样,随着时代变迁,字的意思发生变化,这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