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1、时空观念:能说出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分布,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2、史料实证:从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等相关史料分析中,认识国家的产生,早期国家的特征。 4、历史解释:知道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等概念,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政治特点。 3、唯物史观:认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5、家国情怀:认识中华文明悠久灿烂的文明,增强文化自信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 新课导入 汉语“文明”一词,最早出自《易经》,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文采、光明) 文明的本质是创造文明的生物。文明,是历史沉淀下来的,有益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俗的总和。 ———百度百科 东西方判断文明的标准: 阶级、国家、城市、文字、巨大的建筑物、冶炼金属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概念解析: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以前,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后后到约2000年前,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旧石器时代石器 新石器时代石器 1.旧石器时代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分布广,主要沿大江、大河分布。 打制石器、渔猎采集、 群居生活、学会用火。 分布特点: 生产生活方面特征: 生产生活方面特征: 打磨石器,使用陶器 原始农业,饲养家畜 修建村落,逐渐稳定 不同地区各具特色。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2.新石器时代 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源远流长。 小组合作:以表格形式对原始社会的发展阶段进行梳理。 遗址 时间 发现地点 生产生活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距今约 7000— 5000年 黄河中上 游地区 会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长江下游 种植水稻,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距今约 5000年 取代大汶口文 化和仰韶文化 代表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 辽河上游 长江下游 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合作探究: 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各有什么特征?导致二者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仰韶文化代表———姜寨聚落遗址 陕西西安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 姜寨聚落遗址反映了由五个大家族组成的一个氏族公社。它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反映了尚未产生贫富分化的母系氏族公社状况。姜寨聚落是仰韶文化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 母系氏族社会特征:以血缘为纽带聚居、尚未产生贫富分化 父系氏族社会特征: ①出现贫富分化,私有制产生; ②阶级分化明显,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 影响: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根本原因: 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 母系氏族公社,生产力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父系氏族公社,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的萌芽开始出现。 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原始社会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 私有制的产生: 简要说明 生产力的发展为什么必然产生私有制?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 剩余产品 私有财产 贫富分化 阶级分化 国家产生 文明的萌芽: 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他们通过战争不断争夺财富和权力。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