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131382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课件(共4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日期:2025-01-2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2次 大小:5197144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古诗词,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学习目标 了解高适生平及边塞诗的特点,把握诗歌的写作背景。 壹 把握诗歌的内容、叙事脉络及叙述角度。 贰 分析诗歌意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叁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其现实批判意义。 肆 知人论世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边塞诗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边塞诗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初唐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盛唐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中唐 却想羲轩氏,无人尚战功。 晚唐 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 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 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 到盛唐则全面成熟。 边塞诗 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边塞征战诗到唐代进入黄金时代,并形成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王翰,另外王维、李白、杜甫等都写过大量的边塞诗。 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眼。 内容:建功立业;战争艰苦;征人思妇离愁别绪;边塞风光。 风格特点: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边塞诗派 自然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烟、孤城、落日、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黄沙、碎石 征战事物:铁骑、金鼓、旌旗、羽书、烽火、戈矛、剑戟、斧钺、刀铩、大雁、胡马、画角、飞箭、流矢 人名地名:单于、都护、将军、征人、胡儿、羌羯夷(指少数民族)、轮台、夜郎、金山、天山、阴山、长城、玉门关、瀚海、雪海、蓟北、边城、沙场、关山、萧关、凉州、楼兰、居延 常见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号角、战鼓 这些意象的特点:荒凉、单调、旷远、辽阔、壮丽、雄奇。 边塞诗常见意象 (1)描写塞外奇丽壮阔的自然风光。 王维《使至塞上》 (2)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情。 王昌龄《从军行》 (3)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4)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千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 陈陶《陇西行》 (5)表达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及环境的恶劣。 李白《塞下曲》 (6)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战士的同情。 边塞诗主旨归纳 ①盛唐:豪迈、爽朗、一往无前。边境艰苦而壮丽无比,出征远戍而爽朗明快,壮烈牺牲而无悔。如:“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②中、晚唐:国势渐衰,昂扬向上的基调依旧,但悲壮惋伤的成分渐多。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③宋代:外侮不断,国难当头,感情或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或为忧国思乡的感慨,如“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边塞诗时代特点 作者介绍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仲武,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行次三十五,故称“高三十五”。唐朝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高渤海。去世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