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选择题 1.汉初诸吕叛乱时,郡县官吏消极观望,未闻有讨伐诸吕者。而齐王刘襄、琅琊王刘泽等刘氏子弟发兵讨伐,一举诛灭诸吕。由此可见,汉初分封诸侯( ) A.顺应了中央集权的历史潮流 B.维护了刘氏政权 C.造成了外戚专权的政治局面 D.消除了割据隐患 2.初立的汉王朝由于秦朝暴政的剥削以及连年的战争,面临的是一片荒凉的社会景象———人口稀少,物资残缺,粮食生产极度萎缩。正如史书记载的那样“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经过几十年的恢复,汉朝出现了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出现这一盛世的原因是( ) A.秦末战乱,田地荒芜 B.休养生息,恢复生产 C.均输平准,平抑物价 D.尊崇儒术,统一思想 3.汉初萧何任丞相,治事省约宽缓,“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其继任者曹参“举事无所更改,一遵萧何约束”。二人的治国之策( ) A.反映了汉朝丞相权力的膨胀 B.反映了汉初的因循守旧之风 C.体现了儒家有为的民本思想 D.适应了汉初恢复经济的需要 4.汉武帝时期,分全国为十三州部,中央在每个州设立刺史一名。刺史没有固定的治所,每年八月巡视所辖区域,考察吏治、奖惩官吏。由此可知,设立刺史旨在 ( ) A.协助管理州县事务 B.提高地方政府行政效率 C.削弱诸侯王的实力 D.强化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5.秦汉时期的“平贾”制是一种官定价格标准的制度。“平贾”由地方评定、谒报于县政府,在本县范围内发挥效力并定期更新。汉武帝施行平准法,利用“平贾”对民间交易价格进行干预。秦汉时期“平贾”制的实行( ) A.表明政府经济政策松动 B.推动了全国市场的统一 C.旨在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D.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建立 6.下表反映了汉代选官制度的变化,这表明汉代( ) 时间 事件 汉武帝元光元年 “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汉顺帝阳嘉元年 “令郡国举孝廉,限年四十以上,诸生通章句,文吏能笺奏” A.通过考试选拔官吏 B.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C.选才标准更加规范 D.选官制度的日趋公正 7.在西汉前期的社会权势体系中,富商大贾亦占有一席之地。正如李埏先生所说的“雄厚的财力必然带来雄厚的势力”。为此,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颁布了推恩令 B.设立中朝 C.实行盐铁官营 D.改革币制 8.从汉武帝时代开始,儒学成为五经博士研究与教授的经学;经学特殊地位的确立,显示儒学的官方化得以确立,成为“学而优则仕”的工具。据此可知,汉代经学( ) A.完全取代了其他学说 B.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C.成为科举制度的依据 D.背离了传统儒学经典 9.汉初,除王国的太傅、相国、中尉由朝廷派遣外,其余官员,诸侯王均有权任免。七国之乱后,汉景帝借机将诸侯王的管理任免权收归中央。汉武帝时期,制定了《左官律》,规定不经中央派任而私仕于诸侯即构成“左官罪”。这一变化( ) A.完善了官僚政治 B.淡化了宗法观念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奠定了盛世基础 10.公元前121年,西汉王朝在祁连山下设立五个属国;公元前121年至公元前111年间,又先后在河西走廊建立四郡,在敦煌向西至盐泽(今罗布泊)修筑很多烽燧;至公元前60年,迫使匈奴基本退出西域。这些举措( ) A.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B.有利于丝路贸易的发展 C.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特点 D.确保了北部边疆政治稳定 11.《后汉书》记载,汉光武帝建武初年国家控制的人口不过1 000万,然而到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国家所控制的人口超过2 100万。下列有助于解释该现象的是,东汉初期( ) A.释放奴婢取得成效 B.社会经济空前繁荣 C.政府威信大大提高 D.官民关系显著改善 12.《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二千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