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139534

江苏省如皋市搬经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小练(含解析)

日期:2025-05-2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0次 大小:55007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江苏省,解析,小练,单元,第三,纲要
  • cover
纲要上第三单元小练 1.如图是宋代的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宋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  ) A.实现了富国强兵目的 B.提升了政府行政效率 C.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 D.触犯了官僚集体利益 2.宋代,以士大夫为基础的官僚政治取代了以往的士族门阀政治,文人出身的官员成了国家官僚队伍的主体和政治结构的中坚。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大力提倡文治 B.加强中央集权 C.扩大科举规模 D.削弱武将势力 3.宋太宗在即位诏书中说道:“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这一理念被宋代后世君臣沿用。这反映了宋代的治国(  ) A.内外相制加强君权 B.崇文抑武防止擅权 C.固守祖法以弭内乱 D.强化法度巩固统治 4.如表可用来揭示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是(  ) 熙宁二年(1069年)七月 实行“均输法” 熙宁二年(1069年)九月 实行“青苗法” 熙宁二年(1069年)十一月 实行“农田(水利)利害条约” 熙宁二年(1069年)十二月 实行“募役法”(即免役法) 熙宁三年(1070年)十二月 实行“保甲法” 熙宁五年(1072年)三月 实行“市易法” 熙宁五年(1072年)八月 颁布“方田均税法”“保马法” A.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 B.变法推行操之过急 C.没有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D.变法损害农民利益 5.据记载,辽大安七年(1091年),彭汝砺使辽,见辽朝官员上朝情形:“殿其左,金冠紫袍而立者数百人,问之多豪酋;其右青紫而立者数十人。”这一记载反映了辽朝(  ) A.对宋关系趋向缓和 B.中央政权分崩离析 C.完全接受宋朝官制 D.实行南北面官制度 6.金代北京路地区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地带。为了加强对新占领地区的统治,金代将上京路大量女真猛安谋克迁往该地区,并种植粟、菽、黍、麦等作物。可见,金代(  ) A.进入了鼎盛发展时期 B.违背了因地制宜的原则 C.固守本民族管理制度 D.推动了这一地区的开发 7.藏文史料《汉藏史集》认为,吐蕃地区相当于元朝的“第十一个行省”。元廷在吐蕃地区执行较全面的清查户口、收取赋税、驻守军队、建立官府、设置驿传等治理工作。这体现出元代(  ) A.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 B.民族间的隔阂得以消除 C.民族习俗的日益趋同 D.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 8.“河西甸子”本用于指称产自中亚,经由西夏贩卖而来的绿松石,但在元人文献中,它也被用来指称直接从西亚商人处购得,名为“乞里马泥”(意为产自波斯起儿漫)的绿松石。这反映了元代(  ) A.统治版图广大 B.奢侈品需求旺盛 C.丝绸之路畅通 D.地理学成就突出 9.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元朝地理方位示意图。下列对边疆地区采取的措施,对应正确的是 A.①由宣政院管理 B.②设西域都护府 C.③派遣驻藏大臣 D.④设澎湖巡检司 10.(元代,在行省内部实行群官圆署和种族交参制。行省大体是七员正官圆坐连署。每个行省内,各个种族,包括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及南人交参任用。蒙古人和色目人地位高,以形成互相牵制、分权制衡之势。元朝统治者旨在(  ) A.继承宋代的治理模式 B.体现民族分化歧视 C.加强中原和边疆的联系 D.加强中央集权 11.元代,云南设立行省后,改变了其分裂割据的状态。汉族移民随着交通线深入云南,使得精耕细作的方式得到大规模推广。《元史食货》记载,云南行省纳粮曾经达到277719石,远超同期辽阳、四川、陕西等行省。据此可知元代(  ) A.南北经济的差距继续扩大 B.边疆与内地一体化趋势加强 C.因地制宜的模式收效明显 D.边疆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消失 12.南宋末年,浙江嘉兴魏塘镇的佃农经常带着自产的米,到市场上交易香烛、油盐、药饵之类的日常用品。当地米肆往往将米运至杭州、苏州等地出售,再用所得收入在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