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146176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单元测试A卷基础夯实)--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含答案))

日期:2025-02-0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6次 大小:3157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单元,第一,学期,传播,文化交流,必修
  • cover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A卷基础夯实)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西周时期,教民敬神事君的传统思想中,民生来就是神和君的从属物。春秋时期,有人认为民是神之主,先民而后神。这一变化( ) A.带有一定的人文主义色彩 B.受到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 C.体现早期唯物思想的萌发 D.表明君主集权思想的弱化 2.《管子》中强调:“利出于一孔者,其国无敌;故予之在君,夺之在君,贫之在君,富之在君。”也强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据此可以说明《管子》一书( ) A.体现了德治与法治之争 B.兼有法家与道家观念 C.主张道德礼义教化民众 D.融汇集权与民本思想 3.据史书记载,角抵(摔跤)“盖杂技乐也,巴俞(渝)戏、鱼龙蔓延(百戏节目)之属也”。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据此可知,当时角抵( ) A.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 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C.推动了丝绸之路文化的交流 D.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 4.《商君书·修权》中,作者论述了“法、信,权”三者之于国家治理的关系,认为“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权者,君之所独制也……君臣释法任私必乱。故立法分明,而不以私害法,则治。权制独断于君则威”。这反映了法家( ) A.呼吁君臣共治,树立威信 B.主张以法治国,君主独裁 C.反对君主专制,曲解立法 D.提倡限制君权,维护法律 5.汉代,人们将土木建筑中使用的土坯称为“土墼(jī)”。张骞通西域后,西亚、中亚的土坯制作技术传入内地,中原工匠把借鉴该技术制作出的大土坯称为“胡墼”。在中国北方,许多地方的方言至今仍将这种土坯叫作“胡墼”。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 ) A.凝聚性 B.包容性 C.多样性 D.连续性 6.唐代长安寺观多以种植某种名贵花卉而吸引大批民众,如晋昌坊大慈恩寺的牡丹。《唐语林》记载:“京师贵牡丹,佛宇、道观多游览者。慈恩浴室院有牡丹两丛,每开及五六百朵。”由此可知,寺观为长安提供了( ) A.政治礼仪空间 B.文化娱乐场所 C.学术交流平台 D.大众消费市场 7.1607年《本草纲目》传入日本,日本儒学家林罗山于长崎得到此书,将其献给了幕府。其后日本的本草学多受《本草纲目》影响。如贝原益轩以《本草纲目》为蓝本,踏遍全国各地考察草药,于1709年著成《大和本草》,开拓出合乎日本国情的草药学新时代。这可用以说明( ) A.中医学理论发展受政府影响 B.日本对中华文化的学习与创新 C.日本幕府推行对外开放政策 D.日本文化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 8.浩如烟海的日本古代典籍,保存了大量中国已经失传的唐诗作品和唐代诗学理论材料,成为中国学者辑佚唐诗作品、研究唐诗的重要史料。这表明( ) A.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B.唐朝抛弃传统夷夏观念 C.日本对外政策开明开放 D.日本深受中华文化影响 9.《中国文化史》提到,“世界其他文明古国的文化,盛极一时,又戛然中绝,出现过大幅度‘断层’,乃至完全覆亡……唯有中国文化,历尽沧桑,饱受磨难,于起伏跌宕中传承不辍,在数千年发展中,各代均有斐然成就。”由此可见,中华文化具有( ) A.多元性与一体性 B.先进性与丰富性 C.地域性与独特性 D.连续性与稳定性 10.372年,高句丽设立太学,作为国家的教育机关,以传播汉学为主要内容。8世纪,日本仿效唐代的教育制度,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设国学,学习《史记》《汉书》《礼记》《尚书》等中华传统经典著作。这反映了( ) A.华人移民的历史贡献 B.东亚各国文明的相互交融 C.中华文明的辐射作用 D.东亚政治一体化趋势加强 11.1904年,蒋观云在《新民丛报》第3卷上发文指出,中国必须重视悲剧演出,“今欧洲各国,最重莎翁之曲,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