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解析版) 一、选择题 1.下列文物图片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居民( ) 图1河姆渡猪纹陶钵 图2仰韶鱼鸟纹彩陶壶 图3马家窑舞蹈纹彩陶盆 A.熟练掌握制陶技术 B.舞蹈艺术水平高超 C.农业与畜牧业发达 D.普遍饲养家禽家畜 2.考古发现,江浙良渚文化、广东石峡文化、山西陶寺文化在挖掘出大量极具地方特色文物的同时,均有作为祭祀礼器的玉琮出土。这可用于说明中华文明的特点是( ) A. 兼容并蓄 B. 多元一体 C.和谐共存 D. 天人合一 3.近年来,在章丘焦庄、桓台李寨、广饶五村等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墓葬中均有玉石制品出土,常见制品有镞、璇玑、三角形器、环、璧等,大致可分为工具和装饰品两类,且多为贵族穿着和祭祀用器。学者研究认定其制品工序一般为:选材→成坯→琢制成形→局部加工(如穿孔等)。据此推知,该地区当时( ) A.区域联系趋于频繁 B.玉石文化已初步显现 C.阶级对立日益严重 D.手工业农业开始分离 4.《尚书》中的虞夏四篇和商书五篇,给人的突出印象是结治阶级对天的由衷崇拜和惶印象级对天恐心态。西周初年,周公提出“天命靡常”,统治者票“敬德促民"。西周晚期的《小雅》整体上对天是“骂天”“不理天”的态度。这一变化说明夏商至西周晚期 A.天子权威不断强化 B.封建天道观彻底瓦解 C.人文意识有所增强 D.儒家学派影响力扩大 5.根据甲骨文、金文等资料,商王朝的官职可分为最高政务、一般政务、宗教文化、军事等,地方则有侯、甸、男、卫等行政长官和基层行政官吏“族尹”。这说明商朝( ) A. 国家管理体制已初具规模 B. 摆脱了神权对王权的制约 C. 王权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D. 官职分工已十分细致明确 6.(2023·湖南张家界期末)考古发现,二里头铸铜作坊的容器陶范中,所铸圆形铜器直径最大者可达30厘米以上,作坊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左右。据此可以推知,当时( ) A.贫富差距比较悬殊 B.青铜器开始出现 C.手工业技术较发达 D.大一统格局初显 7.据《管子·桓公问》的记载,“黄帝立明台之议者,上观于贤也;尧有衢室之问者,下听于人也。”《淮南子·主术训》也有“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的记述。材料表明中国古代早期政治( ) A.蕴含着原始民主因素 B.受制于社会舆论导向 C.重视社会道德的构建 D.强调君民关系的和谐 8.位于浙江余杭的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的核心。在遗址中心的莫角山,考古人员发现了30公顷的人工地基,经过部分试发掘,证明其上曾建有宫殿。近年来,又在良渚遗址的西北发现了绵延四五公里的土垒,据推测可能是城墙或堤坊。据此可以推知良渚文化时我国 A.初步确立了君主政治 B.已有了初始的文明 C.部落之间的纷争不断 D.阶级分化十分明晰 9.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 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这说明( ) A. 久远的历史难以形成统一的定论 B.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历史的进步 C.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并非一帆风顺 D. 启的继位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10.(2023·福建漳州期末)有学者指出,“商代是典型的奴隶制社会,在这种社会中,支配人的除了自然之外还有阶级统治的社会力量”。下列各项中,与商代“阶级统治的社会力量”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 ) A.禅让制 B.内外服制 C.分封制 D.王位世袭制 11.商末作册般甗(青铜器)铭文有“王宜人方”,记载了商王欲讨伐人方一事。后来《尔雅》对铭文中的“宜”字解释为:“起大事,动大众,必先有事乎社(祀)而后出,谓之宜。”此解释揭示了商末( ) A.王权深具群众基础 B.神权影响国家政策 C.内外服制走向瓦解 D.重史传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