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153372

1.1.1原子结构模型(共31张PPT) 2024-2025学年鲁科版(2019)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2

日期:2025-04-04 科目:化学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7次 大小:1318426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1.1,科版,必修,选择性,化学,高中
  • cover
(课件网) 1.1.1 原子结构模型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历程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的内容、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含义。 2、知道基态、激发态和原子光谱等概念,认识原子光谱分析的应用、描述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四个量子数的含义。 3、理解用四个量子数描述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必修二回顾 1. 构成原子的微粒及其性质 2. 电子层与其电子的能量 必修二回顾 3.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 (1)“一低”———电子首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里,排满能量较低的电子层后,再排能量较高的电子层。 (2) 引入新课 通过必修的学习,我们对原子结构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了解。 宏观物体的运动与微观粒子的运动有什么区别?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应当如何描述?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的自然科学。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 一、原子结构发展史 不同时期的原子结构模型 一、原子结构发展史 1. 道尔顿原子模型(1803年):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们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2. 汤姆逊原子模型(1903年):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 3. 卢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它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 4. 玻尔原子模型(1913年):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绕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 5. 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20世纪20年代中期):现代物质结构学说。 二、氢原子光谱和玻尔原子结构模型 1. 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若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能量较高轨道成为激发态原子。 原子基态与激发态相互转化间的能量变化: 2. 光是电子释放能量的重要形式之一,不同 元素的原子发生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不同的光,若用光谱仪摄取各种元素的电子的吸收光谱或发射光谱,则可确立某种元素的原子,这些光谱总称原子光谱。 二、氢原子光谱和玻尔原子结构模型 二、氢原子光谱和玻尔原子结构模型 3. 原子光谱的三大应用: 光谱分析法:通过比较未知物质光谱与已知元素光谱,识别未知物质中的元素。 定性分析:根据光谱图中是否出现某些特征谱线,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某种元素。这是因为每种元素都有其独特的发射光谱或吸收光谱。 定量分析:根据特征谱线的强度,可以测定某种元素的含量。谱线强度与元素浓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通过测量谱线强度可以推算出元素的浓度。 核式模型的特点:不稳定,连续光谱,不符合原子稳定与线状光谱的特点 二、氢原子光谱和玻尔原子结构模型 3. 玻尔电子分层排布模型 (1)电子在固定轨道上运动不辐射能量; 原子中的电子在具有确定半径的圆周轨道上绕原子核运动,并不辐射能量。 (2)电子所处的轨道的能量是量子化的; 不同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具有不同的能量,而且能量值是不连 续的,称为能量“量子化”。轨道能量依n值(1、2、3······) 的增大而升高,n称为量子数。对氢原子而言,电子处在n=1的轨道时能量最低,这种状态称为基态;能量高于基态能量的状态称为激发态。 玻尔电子分层排布模型 3. 玻尔电子分层排布模型 (3)原子光谱源自核外电子在能量不同的轨道之间的跃迁;电子跃迁吸收(或放出)的能量也是量子化的。 只有当电子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轨道时,才会辐射或吸收能量。当辐射或吸收的能量以光的形式表现出来并被记录时,就形成了光谱。 玻尔原子结构模型能成功解释氢原子光谱为线状光谱,却不 能解释复杂的原子光谱(P4 联想·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