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154564

第13课 五四运动 课件(13张PPT+内嵌视频)

日期:2025-02-04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5次 大小:5091477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6
13课,五四运动,课件,13张,PPT+,内嵌
  • cover
(课件网) 复习旧知 1.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标志?代表人物?重要阵地?口号? 2.主要内容(思想革命、文学革命)? 3.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局限性? ①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改名为《新青年》),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②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蔡元培等 ③《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④“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 思想革命:①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②提倡民主与科学; ③提倡男女平等,个性解放 文学革命:抨击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①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②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③有利于白话文的普及 【局限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3课 五四运动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军阀们)经过哪里,就靠哪里的老百姓供应,以苛捐杂税把他们管辖的省敲诈得光……大河堤坝不维修,听任黄河泛滥……此外还有滥发钞票,通货膨胀。 ———《伟大的中国革命》[美]费正清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 一战期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产业工人队伍不断壮大,为中国新的革命运动提供了新的阶级力量。 1. 背景 ②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①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政府在中国的黑暗统治造成严重的民族危机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 背景 陆征祥 顾维钧 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被侵犯的命运?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弱国无外交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2.过程:运动前期 东郊民巷请愿 火烧赵家楼胡同 曹汝霖 陆宗舆 章宗祥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2.过程:运动前期 陈独秀 二、五四运动的扩大 2.过程:运动后期 商人罢市 中心:北京→上海 主力:学生→工人 斗争形式:罢课→“三罢”(罢课、罢工、罢市) 工人 罢工 二、五四运动的扩大 3. 结果 释放被捕学生 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 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二、五四运动的扩大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 性质 ①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社会各阶层都参与到这场为国家命运奋斗的运动中。每个个体都为挽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而奋斗。 ———彭明《五四运动史》 经过五四运动,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 ———《中国历史》 ②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③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2. 意义 五四运动是中国思想革命的催化剂。那些对巴黎和会极度失望的知识分子,在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的影响下,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 …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由于在五四运动中亲眼看到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一部分学生领袖便“出发往民间去。”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2. 意义 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新的革命方向:社会主义 依据 课堂小结 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 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 ①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②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特点: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 背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