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课标要求:知道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况;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民族政策是指国家和政党为调节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而采取的相关措施、规定等的总和,是对境内各民族所采取的政策。 我国的民族政策概括地讲,就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也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支柱。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民族政策的实现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民族区域自治是党和国家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国家基本的政治制度之一。 ★概念解析:民族政策 ▲ 2015年8月9日,56个民族火炬手共同点燃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主火炬 背景 建立与发展 伟大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历史 现实 国情 地位 建立———五个省级自治区 依据———纲领、宪法、自治法 发展———改革开放之后 中华民族包括各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指出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各民族最高利益,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来,同心同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习近平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 (1)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2)各民族人口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格局。 形成: 在中华文明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 特点:分布上———交错杂居 文化上———兼收并蓄 经济上———相互依存 情感上———相互亲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带手铐脚镣劳作的西藏农奴 他们能带走的只是自己的身影,能留下的只有自己的脚印. (3)在旧中国,许多少数民族长期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严重落后。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 原因: a.少数民族长期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 b.地处边陲,交通闭塞。 表现: 政治上———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 经济上———经济发展落后; 文化上———教育、科学、文化落后。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非常重视民族问题。 (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其中第十七条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1947年5月1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刚刚解放的内蒙古地区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后,它成为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 (4)中国共产党重视民族问题,总结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经验,根据中国国情,决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 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5)近代以来,中国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