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6.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 概念解释 赋税是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是统治者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强制征收的。赋税制度是随土地制度或状况的变化而变化的。 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含义很广泛,一般包括: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其它苛捐杂税。 现代中国的赋税制度逐步与国际接轨,并在“统一税法,公平赋税,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的税制思想指导下规范了税种,形成了五大类十八个税种的较为合理的税制体系。 赋役制度: 赋役制度是中国历代王朝为巩固国家政权而向人民征课财物,调用劳动力的制度。 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一种特殊分配关系,其目的主要是维持庞大的军队与官僚系统,并以此维持其统治地位。国家以土地和人口为依据,向人民征收一定数量的田赋、人头税,征发徭役等,形成的基本制度。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 户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 田赋:也叫田租,历代封建政府以田亩为征收依据的土地税; 丁税:也叫人头税,历代封建政府征收的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 杂税: 徭役:以成年男子为依据,为封建国家无偿从事劳动的劳役。 包括力役、兵役、和杂役; 赋 役 井田制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属国王所有,分配给奴隶主使用。 井田制下中央一区为公田,由贵族占有,四周土地为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田,收货归己。公田由村社成员集体耕种,收获物全部缴纳给奴隶主贵族。奴隶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给国王。 (一)商、西周———井田制———贡赋制度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二)春秋战国 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 鲁国实行“初税亩” 商鞅变法:一是打破公田和私田的界限,所有土地都按统一的标准征税;二是赋税一律征粟,缴纳粮食,以鼓励百姓务农;三是制定户籍制度,登记人口劳动力数字,按人口抽人头税,征伐徭役和兵役。商鞅变法是封建赋役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开始确立的标志。 (1)含义:“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 “初税亩”是指无论公田还是私田,按亩数实数收税 (2)实质:承认土地私有制 (3)影响:促进井田制的瓦解,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生产关系转变 (三)秦朝 田赋:税率极高,史称“取泰半之赋”缴纳田产三分之二 口赋:征索极重 徭役(更卒、正卒、戍卒)繁重(17岁) 更卒在本郡或本县,役期一个月。 正卒指到郡国和京城服兵役,役期两年。 戍卒指到边塞屯戍,役期一年。 原因(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下,官僚队伍庞大,国家财政负担重 (2)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建立在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压迫之下的 (3)对外战争及修筑长城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4)统治者残暴,穷奢极侈(修筑陵墓、阿旁宫等) (5)官员层层盘剥,加重赋税 (四)汉朝:编户制度(编户齐民) 1.含义: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当时农民的负担有:田赋(土地税)、人头税(口赋、算赋)、更赋、徭役、兵役等。 2.依据:依据人口和资产向国家承担赋役。 3.背景: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鉴于秦朝灭亡的教训。 4.内容: (1)田赋:税率大大降低 (2)人头税:分口赋、算赋,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还要加倍。 (3)杂税:财产税,甚至农民饲养六畜都要缴税。 (4)徭役:更卒。要求成年男子每年无偿为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