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166199

5.2 *大学之道 课件(共25张PPT)

日期:2025-02-2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5次 大小:5939860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大学,之道,课件,25张,PPT
  • cover
(课件网) 大 学之 道 理解课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理解并把握《大学之道》的要旨。 把握本文中的“三纲”“八目”,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了解曾子及其思想主张,了解《大学》的主要内容。 掌握文言词句,把握文意,积累文学常识 弄清《大学》 “三纲”“八目”的逻辑关系 了解 “修齐治平”基本思想,探讨其现代意义。 学习目标 了解 作品 《大学之道》出自《礼记》,是《礼记》四十九章中的第四十二篇。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所编。 《礼记》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行教养、社会和谐建设起着重要的影响。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礼记》第四十二篇。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相传是孔子门生曾参于春秋末年战国时期所作,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后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大学》逐渐被官方认可和推崇,这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之道”是《大学》开篇的第一句。 了解题目 “大学”,在古代的含义有两种:“博学”之态;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基本的礼节和文化课。 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古代学制分为小学、大学两个阶段。 “小学”主要教授学生“洒扫、应对、进———,“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 “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即学习如何参与社会管理,参与国家政治。 “大学”是什么? 原文 大学之道 《礼记》〔先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部分版本无此段) 注释 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第二种含义同样也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