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167085

1.1 锐角三角函数(1)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25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9次 大小:74110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锐角,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分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1 锐角三角函数 》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口 试卷讲评课口 其他课口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级下册第一章《解直角三角形》第一节“锐角三角函数”的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学习锐角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在八年级特殊三角形中直角三角形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学习直角三角形边与角的关系;本节着重学习直角三角形边与角的转换关系,为后面的学习提供了基础知识. 学习者分析 本课是九年级下第一章第一节《锐角三角函数》的第一课时,由于学生已经学习直角三角形的过有关知识,但对于直角三角形还停留在边与边(勾股定理),角与角之间(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的关系,通过本节知识,让学生体会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角也是存在一定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经历锐角三角函数概念的探究过程,构建获得锐角三角函数定义的方法; 2.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3.会在直角三角形中求锐角的正弦值、余弦值和正切值. 教学重点 正弦、余弦、正切的概念. 教学难点 1.研究内容的提出过程,在直角三角形中研究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2.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概念的抽象过程.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1: 观察生活中的滑滑梯,人在斜面上滑下来时,滑下来的速度和我们的斜坡角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1: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尝试利用解决问题活动意图说明: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主题环节二:新知探索教师活动2: 两个物体在倾斜角不同的斜面上向上运动相同的距离,它们上升的高度相同吗? 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到,在倾斜角(∠α ,∠ β)不同的两个斜面上,物体前进的距离都是l,而它在水平和铅垂两个方向上运动的距离却各不相同。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时,在斜面上所经过的距离和水平方向、铅垂方向经过的距离,与斜面的倾斜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越陡—倾斜角___ 问:斜面上所经过的距离和水平方向、铅垂方向经过的距离,与斜面的倾斜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合作学习: 1.作一个30°的∠A,在角的边上任意取一点B,作BC⊥AC于点C. 计算的值,并将所得的结果与你的同伴所得的结果作比较. 结论: 在直角三角形中,当∠A=30°时,比值都是一个确定的值,与点B在角的边上的位置无关. 2.作一个50°的∠A,在角的边上任意取一点B,作BC⊥AC于点C. 量出AB,AC,BC的长(精确到1mm),计算 的值,并将所得的结果与你的同伴所得的结果作比较. 通过上面两个实践操作,你发现了什么? 与∠A=30°比较发现角度改变,比值改变 . 3.如图,B,B1是∠α一边上的任意两点,作BC⊥AC与点C,B1C1⊥AC1于点C1 判断比值 是否相等,并说明理由。 一般地,对于每一个确定的锐角α,在角的一边上任取一点B,作BC⊥AC于点C,比值都是一个确定的值,与点B在角的边上的位置无关。 如下图,在直角三角形中,我们把锐角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 ∠A 的正切,记作 tanA, 即tan α= 锐角A的正切值可以等于1吗?为什么?可以大于1吗? 解:可以等于1,此时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也可以大于1,甚至可逼近于无穷大. 对于锐角A的每一个确定的值,tanA都有唯一的确定的值与它对应. 比值叫做∠α的正弦,记作sinα,即sinα=比值叫做∠α的余弦,记作cosα,即cosα= 注意:sinα,cosα,tanα都是一个完整的符号,单独的“sin”没有意义。 其中α前面的“∠"一般省略不写. 如图: 锐角A的正弦、余弦和正切都是∠A的三角函数.当锐角A变化时,相应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也随之变化.学生活动2: 学生思考,学生同桌交流得出结论 学生尝试,体会三角函数知识活动意图说明:经历对含有 30 °、45 °和 60 °的直角三角形的研究后,当锐角的度数一般时,学生能够猜想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比值仍是定值,渗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