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标要求 教材分析 1.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 2.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第一子目重点讲述原始农业产生的地域性差异、社会分工的发展及国家形成的重要因素。 第二子目重点讲述不同地区文明发展与地理环境、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 两个子目主要展示了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主要标志和多元特征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1.结合教材第一目的内容,请在下图中的空白部分填上恰当的文字。 [提示]①农耕畜牧 ②阶级 ③国家 ④文字 ⑤城市 2.奴隶社会出现了严重的阶级压迫,但为何说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进步? [提示]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化的必然结果,体现了人类历史的进步。阶级压迫不是衡量野蛮和文明的主要标准。 1.文明产生的原因 (1)前提:农业和畜牧业产生 地区 农作物 家畜 西亚 大麦、小麦、豆类 羊、猪、牛 南亚 芋头 中国 水稻、粟 中南美洲 玉米、南瓜 (2)社会分工的发展 手工业 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商业 不同地区的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了交换和贸易 脑力劳动者 社会经济的发展,让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 2.文明产生的标志 城市的出现 农耕生产需要人们定居生活,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 阶级的产生 社会分工发展和生产率提高→有了剩余产品→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出现→社会分化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 国家的形成 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以强制机关为代表的公共权力的出现是国家形成的主要标志],国家开始形成 文字的出现 出于记事和管理需要,文字产生 [核心概念] 1.社会大分工: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是私有制、阶级产生的重要条件。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增长,到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 (1)第一次是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形成了专门从事农业或畜牧业的劳动者。 (2)第二次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出现了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的手工业者。 (3)第三次是商业的出现,产生了专门从事商业活动的商人。 2.阶级:生产资料私有制出现之后的产物,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产生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剩余产品的出现;二是私有制的产生。阶级的本质在于它是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或人群共同体。 情境1 人类文明的产生 史料 随着农耕和畜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私有制逐渐产生……男女在生产劳动中的地位有了变更……原来的部落管理机关为一种新的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公共权力所代替。 ———摘编自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 [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根本动力及其所具备的条件。 [提示]根本动力: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条件:城市的出现、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公共权力的形成)、文字的产生。 情境2 国家形成的标志 史料 社会上出现了穷人和富人、奴隶和奴隶主之后,奴隶主阶级为了保护他们手中的货币和其他财富,维持他们的特权地位,镇压被剥削者的反抗,便设立了各种强制性的暴力机关,如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等。从此,古老的氏族制度完全解体,国家产生了,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 ———摘编自冯克诚《世界史话》 [探究]根据史料,指出国家形成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说“国家产生了,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 [提示]标志:军队、监狱等强制机关的出现。原因:社会上出现了奴隶和奴隶主之后,奴隶主为了剥削和压迫奴隶,设立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奴隶制国家形成,人类进入奴隶社会。 [深化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