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章 数据的分析 6.1平均数 一、学情与教材分析 1.学情分析 认知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学习过算术平均数的概念,会简单地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并会单一地用算术平均数理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统计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必要性和作用,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六章《数据的分析》第一课的内容《平均数》,共两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学生是在已经初步学习过算术平均数的概念的基础上,来学习本节内容的,他们已经掌握了简单地求一组数据的算数平均数,而本节课就是从简单的平均数计算入手,让学生体会到除了算术平均数以外,还有一种刻画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计算方法,从而引出加权平均数. 二、教学目标 1、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及加权平均数.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算术平均数及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 教学难点: 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 四、教法学法: 从问题入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为主线,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数据、投影仪、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探究新知;第三环节:学以致用;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问题引入 内容:跳绳是中考体育考察的项目之一,那么如何衡量大家现在的跳绳成绩,从而做出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呢? 在学生的议论交流中引入本节课题:“平均数”. 目的:利用与学生息息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思考现实生活中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并用数据的平均数作出判断的必要性.在课题引入中,激发学生学习本章新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注意事项:本环节意在利用实际问题达到引入课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不宜将时间拖得过长. 第二环节:探究新知 内容1: 算术平均数 利用投影仪展示几位同学课前收集到自己的6~8组一分钟跳绳成绩,提出问题: 以上几位同学哪一位的一分钟跳绳成绩要好一些?你是怎么判断的?与同伴交流. (1)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出平均数,然后同桌互相交流. (2)以竞争的方式回答,答对的打上星,给予鼓励. 教师小结: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集中趋势). 算数平均数: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x1+x2+…+xn),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 目的:独立思考是合作探究的一个前提,所以学习算术平均数的过程中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与同伴交流. 学生之间竞争回答问题,让学生经历体验竞争的过程,并以打星的方式给予评价,旨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内容2:加权平均数 想一想:小明同学是这样计算自己一分钟跳绳的平均成绩的: 一分钟跳绳/个 152 158 163 170 相应次数 1 2 3 1 平均成绩﹦(152×1+158×2+163×3+170×1)÷(1+2+3+1)﹦161(个) 你能说说小明这样做的道理吗? 学生经过讨论后可知,小明的做法还是根据算术平均数的公式进行计算的,只是在求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了乘法,因此这是一种求算术平均数的简便方法. 例1:我校现缺一名语文教师,领导小组对A、B、C三名应聘教师进行了三项能力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测试项目 测试成绩/分 A B C 专业素养 83 87 86 语言表达 90 81 90 人际交往 88 90 82 (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 (2)根据实际需要,领导小组将专业素养、语言表达和人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