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单元知识梳理与整合 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 民国成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 (2)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 (3)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 放的影响。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 (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措施; (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单元教学目标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 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 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 (2) 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 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3) 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4) 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 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单元教学目标 时空坐标 单元知识体系 必背知识体系 一、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1949—1978年)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大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借鉴西方民主的成果,把人民主权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单元阶段特征 一、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1949—1978年)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大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议政是这一政治制度的特征。 单元阶段特征 一、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1949—1978年)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大政治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有效解决我国少数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它的基本特点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它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 单元阶段特征 2.新中国对外政策的演变及原因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制定了“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孤立政策,因此在两大阵营之中,中国选择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2.新中国对外政策的演变及原因 (2)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指导下,中国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原因是中美仍处于敌对状态,中苏关系恶化。 2.新中国对外政策的演变及原因 (3)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中国同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原因是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急于改善同中国的关系,而中国的发展也需要加强对外交往,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施发展工业化的特点与原因 (1)特点 ①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进行。 ③立足于中国国情。 (2)原因 ①国内资金和资源缺乏,因此要集中人力、物力进行重工业与工业体系的建设。 ②苏联的援助与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遏制和孤立政策;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④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选择。 1.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