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187082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课件(共28张PPT)

日期:2025-05-2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4次 大小:887752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第三,统一,PPT,28张,课件,元朝
  • cover
(课件网)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单元主线 这一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的时期。 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基本上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民族政权从对峙走向统一。 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发展,商业和城市繁荣;经济重心实现南移,社会出现一系列新变化。 思想文化上:儒学思想发展到理学阶段,逐步成熟和转型;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科技成就突出,文学艺术逐渐平民化、通俗化。 民族关系上:民族政权对峙,但以和平交往为主。 体系构建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政权更替 政治 民族关系 经济社会 文化科技 辽 金 北宋 西夏 蒙古 南宋 元朝 辽 南北面官 宋 加强中央集权 金 猛安谋克制 元 行省制 战争 议和 农业和手工业发展 商业城市繁荣 理学形成发展 文学艺术三大发明 经济重心南移 社会的变化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削实权:派文官出任地方长官知州 制钱谷: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收精兵: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更戍法:地方军队定期更换驻地 分散机构权力 中央--分割宰相权力: ①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财权 ②枢密院与 “三衙”分权 地方 ①设立 “四监司”,监控和节制各州 ②州增设通判,制约知州 重文抑武 ①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②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特点 强干弱枝 守内虚外 分化事权 内外相制 崇文抑武文官主政 (积极)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官僚队伍和军队不断膨胀,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熹 材料一 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zhuan)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 ———苏洵《嘉祐集》卷1《审势》 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枢密院是宋朝总理全国军务的最高机构,简称“枢府”。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共掌文、武大权,称为东、西“二府”。枢密院只负责发兵,领兵的则是三衙。这一局面旨在( ) A.解决积贫积弱现状 B.加强君主专制 C.推行重文抑武政策 D.缓和阶级矛盾 2.宋王朝吸收了唐代覆亡的历史教训,建立起以分权体制为最大特色的藩镇割据防范体制。这主要表现在( ) A.分割中枢机构的权力 B.崇武抑文的基本国策 C.参知政事的全面放权 D.事权分离的地方建制 B D 内容:①维持已有边界 ②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 ③北宋每年送给辽 “岁币” 和:宋辽“澶渊之盟” 宋辽关系: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战:北宋两次北伐惨败 影响: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基本安定 宋夏关系: 战:北宋屡战屡败 和:宋夏“庆历和议” 内容:①西夏向北宋称臣,但实际上保持帝号 ②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2.财政危机(三冗问题) 1.边防压力: ①军队扩编(冗兵) ②机构重叠,官僚队伍膨胀(冗官) ③财政支出庞大(冗费) 3.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给辽送岁币;宋夏关系,西夏向宋称臣,每年送给西夏岁赐,宋金关系,每年给金送岁贡,对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政府的妥协是政治屈辱 B.解决了宋政府的统治危机 C.造成宋政府财政濒于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