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08326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三课《凉山之最》教案

日期:2025-04-20 科目:音乐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8次 大小:11622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三,凉山之最
  • cover
《凉山之最》教案 教材分析: 《凉山之最》是一首具有浓郁彝族风情的歌曲,五声商调式,典型的四个乐句使得歌曲很规整,非常适合进行歌表演教学。让学生从多方面了解凉山彝族的音乐文化。学生通过合作表演,从而爱上大凉山的音乐。结合彝族凉山地区的民俗风情和节日氛围来帮助学生感受音乐,与作品产生共鸣。结合实际加深学生对彝族民族音乐的理解。 教学目标: 能感受到歌曲《凉山之最》欢快热烈的情绪,初步了解凉山彝族的相关风俗文化与歌曲的关系。 2. 能用明亮的声音演唱歌曲,让学生从多方面了解凉山彝族的音乐文化。 3. 学生通过合作表演,从而爱上大凉山的音乐。能尝试编创简单的舞蹈动作表演《凉山之最》,能与同伴愉快合作,进行歌舞表演。 4. 通过律动、画旋律线等多种方式,充分地调动学生的音乐学习积极性。 教学重点: 能用明亮的声音演唱歌曲《凉山之最》。 教学难点: 用歌声和动作投入地表演《凉山之最》。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歌曲,首先我们来聆听歌曲,歌曲的情绪和速度是怎样的?你听一听歌曲描述了什么内容? 生:活泼欢快等,描述了凉山的物品等。 师:看来大家很认真地聆听了哦,那么凉山在哪里呢?哪个民族住在这里呢? 生:回答相关知识 师: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歌吧,这首歌曲是一首彝族风情的歌曲,那么大家了解彝族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彝族吧~ 【播放介绍彝族视频+教师提问视频相关知识】 讲授新课 师:我们了解彝族后也知道,彝族人居住在美丽的大凉山,那么刚刚歌曲中唱到凉山有三个令他们骄傲的珍宝,你来听一听是哪“三最”呢? 生:回答 师:你对他们的珍宝了解吗?你知道是什么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最美丽的是什么呢? 生:“加师瓦拉”———披毡 师:凉山有“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之说,因此彝族服饰季节性不强,所以男女常年皆着披毡。披毡形似披风,用捻制的麻线织布缝制而成,彝族人将其白天为衣,夜里为被,挡雨挡雪,寒暑不易,所以“加师瓦拉”成为了凉山之最之一。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吧。 师:最好看的是什么呢? 生:“日麻杏儿布”———帽子 师:师彝族人日常佩戴的帽子,我们可以去歌词中找找对帽子的描述,来想象一下他的样子。 生:在歌词中找描述。 师:接下来最好听的是什么呢? 师:最美丽的是什么呢? 生:“土什火合”———口弦 师:“土什火合”之所以最好听,因为是用铜片来做的,源于凉山境内富集矿产,其中铜的产量居四川第一。彝族口弦是彝族人民在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乐器。长约两三寸、宽约五寸的竹片,有的用薄铜片制成。演奏时左手将口弦簧牙靠近嘴唇,右手指弹动弦片。 师:了解了彝族三最,接下来跟着歌曲一起来律动一下吧 【跟随歌曲拍手拍桌律动】 师:这首歌曲欢快活泼,接下来,让我们跟着旋律来画一画,感受歌曲旋律吧。 【感受旋律线】 师:彝族人能歌善舞,让我们在每个乐句结尾加入“呦呦”的呼喊声和拍手动作,为歌曲伴奏吧。 【播放音乐教师范唱+学生加入“呦呦”】 (设计意图:通过多次设置不同目标的聆听,让学生熟悉歌曲旋律,为教唱打下基础) 师:看来大家都很喜欢这首欢快的歌曲,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这首好听的歌曲吧。 【教师教唱】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结尾的歌词叮叮咚,“叮叮咚”是在模仿口弦发出的声音,演唱时要干脆、有力度。 师:接下来我们看一组图片,观察图片你知道图片中这是什么活动吗?他们在做什么?(视频中有简单介绍哦) 生:火把节 师:火把节是彝族最重要的节日,让我们来进一步了解火把节吧。 【介绍火把节】 师:热情的彝族人民也邀请我们参加他们的火把节,不过,不会舞蹈可不能加入哦,接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