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 《临安春雨初霁》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陆游生平经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3.比较阅读《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的异同。 教学重点 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鉴赏诗歌中讽喻、用典等艺术技巧,把握意象含义。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回顾学习过的南宋爱国诗人: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 任务一:文学常识 1.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被誉为“诗神”“小李白”,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四大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之一。陆游迄今存诗9300多首,是中国古代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其《示儿》被誉为“史上最狂绝笔”。 年少立志 父亲陆宰为爱国志士,陆游少年时便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入仕艰难 29岁参加考试,被取为第一名。恰巧奸相秦桧的孙子也参加了这次考试,考官秉公办事,陆游因此也得罪了秦桧,遭到压制。秦桧死后三年,34岁的陆游才有机会走入仕途,任些下级小官 。 宦海沉浮 陆游是主战派,受到主和派排挤,36岁担任京官,39岁被赶出京城,42岁被罢官,46岁任夔州通判。48岁到南郑抗金前线,不久抗金军队被朝廷撤回,战马出征的梦想就此破灭。54岁时,在江西做地方官。因开仓赈济百姓,遭罢免。在家闲居六年。后至严州,写了大量爱国诗篇,刺痛当权的主和派,被革职,又回乡。66岁以后,他绝大部分岁月在家乡度过,所以晚年的作品都是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但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壮志至死从未真正消失。 2. 陆游名句 《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病起书怀》: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算子 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 探寻背景 陆游写这首《临安春雨初霁》时已六十二岁,在家乡赋闲了六年。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 陆游自王炎调离川陕后,也由蜀东归,在福建、江西、浙江一带做低级官吏。淳熙十三年春,陆游奉诏入京,接受严州知州的职务,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 任务二:初步感知 1. 解读题目 “临安”:南宋都城,今浙江杭州。 “春雨”:点明时节和天气。 “霁”者:雨雪停止,天气放晴。 2. 诵读体悟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翻译: 这些年世态人情淡薄如纱,是谁让我骑马客居京城享受这份繁华?只身于小楼中,听春雨淅淅沥沥听了一夜。深幽小巷明早还会传来卖杏花的声音吧。纸张短小斜放着,闲时写写草书。在小雨初晴的窗边,望着煮茶时水面冒起的白色泡沫,阵阵茶香飘来。身着白衣,不要感叹会被风尘之色所玷污。我回家仍会身着它赶上清明。 任务三:深入探究 首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①“世味薄似纱”———直道穷(正直的处世态度行不通) ②谁令?———诗人的志愿是建功立业,收复失地,既被重新起用,应是老骥伏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