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作文“艺术、同情心与成长”解析+立意+构思+素材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阅读Ⅱ的材料二中说:“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只因长大起来,把这点心灵阻碍或消磨了。”你是否同意上述说法?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详解】 1.题干解析 材料引用了丰子恺的一句话,意在探讨人类本性与成长过程中所发生变化的关系。第一句话是个判断句,阐述人类普遍具有同情心,即人类是艺术的;第二句话是个复句,在语意上对第一句话进行了转折,即人类的同情心在生活中随着年龄的增加与时事的经历,逐渐减少或消失。丰子恺要表明的观点是:人类在初始状态天然地具备艺术特质、富有同情心,然而随着成长的过程,这些美好的心灵特质在一定条件下逐渐被消磨掉了。这一观点倾向于人性本善、本美的预设,即人类在初始状态下天然地拥有对艺术的感知力和同情心,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纯粹的心灵特质,源于人类灵魂深处未被世俗沾染的纯净角落,反映了人类作为一种有情感、有创造力的生灵。“本来”强调了初始、原本的状态,意味着人类最初是具有某种天性和特质的。“艺术的”,这里的“艺术”可以宽泛地理解为“对生活之美有着敏锐感知”“善于用创造性和审美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能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等,代表着一种对世界充满诗意与浪漫的感悟能力。“富于同情的”即拥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感同身受、对他人的苦难或喜乐能够给予回应的善良品质,体现出人性中温暖的一面。“只因长大起来”指出了“成长”这一关键因素,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增加,社会的复杂、现实的压力、功利的追求等诸多因素成为了心灵的“阻碍”、“消磨”了心灵的力量。这则材料促使我们深刻反思人类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灵轨迹,在肯定成长具有积极意义的同时,也要警惕其对人性美好一面的侵蚀,并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寻回并守护那些与生俱来的艺术情怀和同情心,实现个人心灵的充实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立意参考 ①在喧嚣中成长,亦能绽放艺术之花②艺术之光,点亮成长的希望③用艺术与同情,诠释生命的美好④成长,守住心灵的“半亩方塘”⑤阴霾挡不住成长的光芒⑥莫让成长蒙蔽艺术感知与同情之心 3.思路点拨 首先,开篇表明态度,亮明观点。若认同,可从回忆童年对自然万物好奇、对弱小悲悯的纯真画面入手,对比当下成人世界的冷漠、功利,抛出对成长“原罪”疑问。若部分认同,可在开篇展现成长正负两面,如人生拼搏中,有人消磨了艺术天分与爱人之心,但也有人保留本心,志愿奉献,引发读者思考。若不认同,则可列举名人成长中艺术、同情大放异彩的实例,引出成长助力心灵成长的主题。 接着,紧扣中心论点,多角度论证。可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成长过程中导致心灵特质被阻碍或消磨的原因,如社会价值观的导向、教育体系的侧重、家庭环境的影响等。运用对比论证,阐述保有或重拾这些特质的重要意义,例如艺术能够丰富个人的精神世界,在压力与疲惫的生活中提供慰藉与灵感,激发创造力;同情心能促进人际关系的融洽,减少冷漠与冲突,有利于构建一个温暖、公正、包容的社会环境。须结合个人成长、社会和谐、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论述。可以列举一些正面事例,如那些在平凡生活中坚守艺术创作、无私奉献展现同情心的人物故事;也可列举反面事例,如一些人在功成名就后却陷入精神空虚的案例。 最后,总结全文,并再次强调观点。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呼吁人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也别忘了呵护内心的艺术天分与爱人之心,实现人性的升华和社会的进步。 【考教衔接】 “同情心”对应必修下册第2单元。本单元的单元主题就是“良知与悲悯”,该单元导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