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1《邓稼先》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邓稼先》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记叙了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邓稼先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灯光核武器所做的重大贡献。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梳理了邓稼先生平经历,理清了文章思路,概括文章了主要内容,初步感受了邓稼先忠厚平和、纯粹无私、舍己为国等崇高品格。本节课需要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还要透过细节描写,并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基于此,第二课时的教学笔者拟以“拳拳爱国心 悠悠朋友情”为主题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研读文章中的细节描写,深入感受邓稼先的崇高品格,聚焦文章充满深情的语句,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浓烈情感,感受本文独特的行文风格和语言特色。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研读语段,把握人物性格,理解人物的崇高品格。 思维发展:品析语句,体会作者情感,感受两人的深厚情谊。 创意表达:朗读课文,了解行文特征,学习独特的表达风格。 教学重点 1.研读语段,把握人物性格,理解人物的崇高品格。 2.朗读课文,了解行文风格,学习独特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朗读课文,了解行文风格,学习独特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代表分享第一课时作业给邓稼先写的颁奖词,师生评议。 二、聚焦细微处 1.通读课文,思考: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可是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预设——— 原因有三:其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其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作者从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其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 (引导学生明白,写作时应该根据表达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 2.很少详细介绍并不代表没有详细介绍,文章还写了一些感人至深的细节,请找出这些细节反复研读,说说你从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邓稼先? (因第一课时已经重点研读了第三部分,故本问题指向文章的第四五部分。) 预设——— 第四部分中,当“我”询问邓稼先寒春是否参加了中国原子弹设计工作,作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领导人,对“我”提出的问题完全有能力第一时间给出答复,但邓稼先并不急于否定,而是说要去求证,这既有出于保密的工作需要,也表现出他严谨的专业态度。稼先回复中国的原子武器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任何”二字,掷地有声,说明中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了第一颗原子弹的设计,充满了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五部分中,核试验发生意外,人们劝邓稼先回去,他说,“我不能走”,就算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也依旧从容应战,让我们感受到了邓稼先高度的责任感、无私奉献的精神、坚定的意志和决心、强烈的爱国情怀。(指导学生采用不同重音的方式反复朗读“我不能走”一句,感受邓稼先的伟大精神。) 三、品悟动情处 1.文章主要是为了展现邓稼先的重大贡献,可是在文章第五部分,作者为何要引用《吊古战场文》? 预设——— 渲染环境氛围,《吊古战场文》描绘了古战场荒凉凄惨、阴森恐怖的景象,生动地渲染出邓稼先等科研工作者所面临的工作环境的恶劣与艰苦,突出了工作的不易。 烘托人物形象,通过《吊古战场文》所营造的悲壮氛围,烘托出邓稼先等人为了国家利益,不顾艰难险阻,毅然投身于科研事业的伟大形象。 深化文章主题,引用《吊古战场文》将邓稼先的工作与历史上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