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单元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唯物史观 史料实证 家国情怀 结合三国鼎立形势图,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分立与更迭情况,通过西晋北方各族内迁分布图等,了解人口迁移的方向、迁移的民族及规模。 体会政治、军事、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初步运用唯物史观辩证地看待战争;认识杰出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理解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 通过民族交融,认识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不断发展;了解数学、农学等方面的成就,认识我国科技领先世界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理解少数民族汉化改革的背景、内容、意义,理解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发展,阐述政局动荡、战争频繁、人口迁移、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分析史料,从社会环境、自然条件等方面,多角度分析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通过呈现的图片,感受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欣赏文学、书法、绘画、雕塑等作品,直观感受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及特点。 核心素养 解构单元 起止时间: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阶段特征: 政权分立 民族交融 孕育着统一的趋势 促进中华民族发展 类别 表现 政治 三国鼎立,政权分立,政局纷乱复杂 经济 江南地区的开发 民族关系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科技文化 科技进步,艺术绽放 总体特征: 政权分立,北方民族大交融,南方经济大发展 200年 208年 220年 221年 229年 266年 280年 316年 317年 420年 5世纪末 589年 官渡之战 魏国建立 蜀国建立 吴国建立 西晋建立 西晋灭亡 东晋建立 东晋灭亡 隋统一全国 ① ② ③ 赤壁之战 西晋统一 孝文帝改革 年代尺(时空坐标) 东汉 时期 三国 时期 两晋 时期 南北朝 时期 重难点过关 东汉末年,北方各派军阀中,实力最强的是哪两个军阀? 占据黄河以北,兵多粮足,实力强大。 袁绍: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揽人才、重要人才 曹操: 经济上:实行屯田,重视农业生产。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重难点过关 三国鼎立 东汉末年,州郡割据 战乱频繁 民生凋敝 以诗证史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 百姓希望和平统一 重难点过关 三国鼎立 州郡割据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200年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208年 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曹魏 蜀汉 孙吴 221年 刘备 成都 汉(蜀汉 ) 220年 曹丕 洛阳 魏 229年 孙权 建业 吴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使东汉末年的分裂割据状态走向局部统一,为之后走向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 是进步。政治上,从大分裂到局部统一。经济上,三国各自大力发展经济,人口随之增长 重难点过关 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西晋 时间 266年 建立者 司马炎(晋武帝) 都城 洛阳 兴亡 兴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亡 晋武帝分封诸王,导致“八王之乱”,西晋从此衰落,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影响: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幸存的中原人口纷纷逃往南方,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