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41549

第17课《壶口瀑布》第二课时课件

日期:2025-02-0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8次 大小:709617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7课,壶口瀑布,第二,课时,课件
  • cover
(课件网) 1.思考问题,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难 点) 2.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重 点) 3.领会文章蕴含的深刻意义———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民族 精神。(重 点) 学习目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 经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 容。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感受 壶口瀑布的气势和精神。 学情回顾 回顾练习 你还记得本文的内容划分吗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概括交代了壶口的位置和“我”到过的次数。 略写“我”第一次游览壶口瀑布的感受。 详写“我”第二次游览壶口瀑布的感受。 点明主旨。 合作探究 1.本文写作的重点是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作者为什么在写第二次观看 壶口瀑布之前,还要写第一次观瀑的感受呢 第一次是雨季时的远观,写壶口瀑布带给人的惊心动魄的感受,为后 文具体描写第二次所见的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做渲染和铺垫。 2.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 ①壶口瀑布是水和石共同造就的,文章以写水为主,但不宜对石不置一词。 ②从观景的角度来看,作者定点换景,最后把视线收归脚下,转换非常自然。 ③作者所感慨的小小壶口却有“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 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的奇景,正是产生于 石头对水的约束,因而接下来描写"脚下的石"也是很自然的。 ④写被河水侵蚀的石头,能够展现河水的真正力量,这样就改变了前面描写 河水在石壁的阻遏挤压下“各自流淌”所可能带来的片面印象,不仅提升了 文章的境界,也为后面写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奠定了景物描 写上的基础。 说说你的理解。 作者在文中的感受大致包括三个类型: ①观景时的直接体验。 ②由景物引发的感想。 ③基于景物进行的带有较多理性色彩的思考。 3.作者一边记述所见景象, 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找出作者表达感受的文字, ①观景时的直接体验 主要是作者观赏雨季壶口瀑布时“可怕的警觉”和枯水季节听到当 地人讲的故事时“不觉打了一个寒噤”。前者重在描写雨季时壶口 瀑布水势之大,后者重在突出瀑布本身的“险”,心理感受有相似 之处,但前者偏重“可怕”,后者偏重"震撼”。 ②由景物引发的感想 主要是作者观赏了河水在壶口前的种种形态后发出的感叹:"眼前这个小小的 壶口………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作者由自然联想 到人,巧妙地把水的多样与人的多情联系起来,文章的意蕴也顿时变得丰富 起来———水的种种形态,不正是人生百态的象征吗 ③基于景物进行的带有较多理性色彩的思考 主要是由脚下的巨石引出的对黄河个性的解读。作者的思考有两个层次:①黄河的个 性是柔中带刚的,蕴蓄着无尽的力量,所以才能穿凿巨石,改变地貌;②未经磨难 不成材,黄河的个性也是在巨石的逼迫中才最终铸就的,甚至可以说"未过壶口不 成河”。这两层思考使文章富有理性色彩,有了深度和质感。 赏析手法 1.在写雨季的壶口时,作者写“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 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这一感受,有何用意 侧面描写,从"我"的感受出发,间接写出了瀑布在雨季时的令人畏惧 的气势,使人感受较深,省略更是令人遐想无穷。 第3段,"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 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 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引用当地人 讲的“猪毛被拔光”的事,侧面体现壶口 瀑布的迅疾。 2.你还能找到运用侧面描写的例子吗 如描写即将坠入深沟的河水,连用 “挤”“撞”“推” "搡” “呼”"拥”等动词,非常准确地表 现出水的种种动态。 品味语言 1.反复阅读课文第3、4段,品味其语言的妙处。 选词准确,词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