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41551

第23课《马说》第一课时 课件

日期:2025-02-0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6次 大小:312839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3课,马说,第一,课时,课件
  • cover
(课件网) 统编版 ·语文 ·八年级(下) 马说 AR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课文大意。(重 点) 2.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难 点) 3.背诵全文。 今天我们将学习韩愈 的《马说》,来进一 步认识伯乐和千里马 的关系 。 新知导入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 退 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 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 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 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 "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 韩吏部”。有《昌黎先生集》传世。 创作背景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 ,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 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 “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他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 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 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马”交代了本文议论的对象 ,“说”揭示了文体,意思是 “说说,谈谈”。 “马说”即 论马、谈马,题目点明了本文 的讨论对象和文体。 文题解读 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 观 点 。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 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 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 等。 学习字词 骈死( pián ) 槽枥( lì ) 祗( zhǐ ) 外见( xiàn) 初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是怎样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划分层次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 分 每个部分都包含 哪些自然段 分别讲 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 阐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部分(2) 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第三部分(3) 辛辣地讽刺了不知马者的浅薄无知,点明中 心。 朗读指导 重点注意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梳理文章 日行千里的良马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 里 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即使同“祗(只)”,只、仅(和普通马)一同死 马槽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 千里称也。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 千里马。干里马是经常有的,但是 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很 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 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 之间,不以干里马而著称。 吃一次 有时 同“饲”,喂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才能,本领 吃 表现在外面 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 犹,尚且 同样,相等 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日行干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 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 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 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 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用马鞭赶它 才能、才干 通晓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握,拿着 面对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 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 拿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