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42468

7.它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新版)

日期:2025-02-06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28次 大小:3288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它们,哪里,教学设计,一年级,科学,下册
  • cover
7.它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 【教材简析】 本课是本单元最后一课,通过前 6 课的学习,学生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与比较的方法,能够总结描述常见固体的外在特征;水具有无色、无味、会流动等特征;通过水与食用油流动快慢的比较,进一步认识水和油在流动方面的特征。学生对于固体和液体都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本课中,学生将通过观察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的变化,进一步了解水的又一特征———水可以溶解一些物质。 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两个探索活动:①学生用放大镜先认真观察食盐、红糖和小石子这三种物体的特征,并用图画或简单文字记录观察结果;②分别将这三种物质放入水杯中,观察比较在搅拌前和搅拌后的变化,用画图表达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并加深对“溶解”概念的认识。 【学生分析】 一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观察并描述物体基本特征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多数学生对食盐、红糖等溶于水的现象,仅停留在结果层面的认知,即知道食盐、红糖在水中会“消失”,而往往没有细致地观察它们放入水中的变化过程,也鲜少进一步思考“它们究竟去哪里了”。本课旨在利用学生已有的观察经验,通过比对、观察和画图表达, 认识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这些观察现象产生的认识都指向“溶解”这一概念。考虑到“溶解”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相对抽象,本课并不要求学生掌握溶解的定义,而只在科学词汇表中引入“溶解”作为描述性词汇,学生只需要通过实验现象来初步认识溶解即可。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 知道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如食盐和红糖等;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中,如小石子和食用油等。 科学思维目标 观察食盐、红糖、小石子等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进行比较和描述。尝试以能否溶解在水中作为分类依据,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 探究实践目标 1 能操作简单的实验,观察和描述食盐、红糖和小石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态度责任目标 对生活中的溶解现象产生探究兴趣,能客观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和描述食盐、红糖、小石子在水中发生的变化,并用简单示意图进行记录。 难点:观察和描述食盐和红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表。 为学生准备:装有水的 3 个大小相同的透明塑料杯子、3 个玻璃皿、放大 镜、小勺、水、食盐、红糖、小石子、搅拌棒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教师活动:展示食盐、红糖、小石子、三杯水。 2.教师提问:如果将食盐、红糖、小石子分别放入水中, 仔细观察,它们会发生什么变化? 3.学生进行猜想,交流发言。 设计意图:作为课堂的引入,情境支架的搭建需要紧扣聚焦的问题。教师所展示的食盐、红糖、小石子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固体, 聚焦在学生身边的物品,引发学生的思考:把它们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会联系生活展开猜想,激发它们的探索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探索 探索一:观察并描述食盐、红糖与小石子 1.教师为每组学生提供食盐、红糖和小石子。 2.实验要求: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三种物体,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三种物体的特征。 3.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活动,组内交流。 4.教师提问:你们分别用了哪些方法观察这三种物体?它们的特征分别是什 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回答,班内交流。教师将学生对三种物体的特征描述词汇写在黑板上。 2 设计意图:教师采用抛锚式教学法,先提供材料支架,通过问题使学生产生主动探究的意愿,进而引发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加深学生对三种物体特征的理解。 探索二:分别把三种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并用图画记录 1.给每组学生提供三杯水、放大镜、搅拌棒、小勺。 2.教师活动:展示实验的 4 张图片和实验所需要的材料,讲解实验材料的使用方法,明确实验的流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