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 题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型 新授课 核心素养 1、时空观念:概述秦朝疆域及地方郡县的分布;2、史料实证:掌握秦灭六国和秦朝建立的史实;3、历史解释:理解创新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4、唯物史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5、家国情怀:认识秦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和开拓疆域的历史进步性。 重点 1、秦的统一2、秦朝的暴政3、秦末农民起义和秦的速亡 学法指导 1、史料分析,观点判断,归纳比较。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难点 秦的统一、暴政与农民起义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 备 忘 【主干知识梳理】 一、秦统一六国的原因:人心所向: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安定统一;经济条件:各地经济联系加强,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地理条件: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个人因素: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清明;综合国力: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统一奠定物质基础。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互不统属,互相牵制)①三公 (辅佐皇帝)A、丞相:政府首脑、百官之长;B、太尉:兵权(虚官);C、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集、监察百官(政府与皇室的纽带);②九卿(分掌具体事务):带有家臣色彩;朝议制度:皇帝下议于群臣,可以集思广益,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3、地方制度:郡县制(1)内容①郡设郡守(行政)、郡尉(军事)、监御史(监察) ②县设县令(大)/长(小)、县尉(军事)、县丞(监察)③郡县下的基层治理为乡里,又设亭负责传送文件与地区治安。 (2)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定期调动;只有俸禄;(3)影响: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②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③奠定了历代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4、其它巩固统一举措(1)统一车轨、文字(小篆)、货币(秦半两)、度量衡(2)统一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3)修秦直道,加强北部边防(咸阳→九原郡)(4)修秦驰道(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国道)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1、秦的暴政:严酷的刑法;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役和兵役;2、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1)根本原因:秦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2)直接原因:陈胜吴广起义和反秦势力的壮大。 概念阐释:专制主义:一种决策方式,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汇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它主要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一种管理方式,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它主要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问题探究】 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分 封 制郡 县 制不同建立基础官吏权力与中央关系历史作用实质相同2.材料一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理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材料二 自从秦始皇统一了当时的“天下”,中国即成为一个长期整合的政治体……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单元,能够有长期的凝聚性,固然由于其地理环境自成格局,但也由于国家形态具备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析“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难以实现”的原因,说明后来中国又是如何实现制度的“重新建构”的。(2)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意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