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3单元 课外古诗词 诵读 原文译文 诗歌理解 式 微 《诗经·邶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更有力地表达了对统治者的怨怒。 诗歌理解 【译文】 天黑了,天黑了,为何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了你们,哪会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为何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哪会在泥中? 《邶(bèi)风》,邶地的民歌。周灭殷商后,周武王“以商治商”,封纣王之子武庚于今河南淇县北部一带,号邶国。《诗经》中的《邶风》即为产生、流传于邶国大地的古老而至今仍荡人心弦的诗篇。 作者背景 诗歌理解 主旨点拨 这首诗写出了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 诗歌赏析 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在艺术手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作者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婉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全诗节奏短促紧凑,情调急迫,充分表达了劳役者的苦痛心情。 诗歌赏析 原文译文 诗歌理解 子 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悠悠”表示深思的样子,写出了主人公思念的 绵长。同时,“悠悠”是一个叠词,重复出现, 富有音韵感、节奏感,含蓄婉转,意蕴悠长。 · · · · 诗歌理解 【译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然我没去找你,你岂能不继续通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佩玉的带子,悠悠的是我的思念。 纵然我没去找你,你岂能不来? 独自徘徊多少次,在城门两边的楼台上张望。 一天没和你见面,好像三个月一样! 周宣王二十二年,周宣王封其弟姬友于郑,是为郑桓公。春秋时代郑国的统治区域大致在今天的河南新郑一带。《郑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 作者背景 诗歌理解 主旨点拨 这首诗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平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实质,女主人公在诗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即对恋人的思念。 诗歌赏析 诗歌鉴赏 全诗区区几十字,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如在眼前。全诗分为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吻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见其相思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浓浓的爱意不由得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第三章点明她在城门两边的楼台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往来徘徊,觉得虽然只有一天没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长。 诗歌赏析 原文译文 诗歌理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心情,心绪。 无须,不必。 把境界由狭小转为宏大,把前面淡淡的离愁别绪一笔宕开, 与一般的送别诗悲凄酸楚的情调不同,表现了诗人宽广的 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诗歌理解 【译文】 (即将告别)由三秦大地辅卫着的长安城,遥望蜀州,只见风烟迷蒙。与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我们都是远离家乡,出外做官的人。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