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54931

第二单元 6 《芣苢》《插秧歌》导学案

日期:2025-02-1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60次 大小:3480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第二,单元,芣苢,插秧歌,导学案
  • cover
《芣苢》《插秧歌》 【学习目标】 1.诵读这两首诗,画出它们的朗读节奏,找出韵脚。 2.概括诗歌内容,归纳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概括诗歌内容,归纳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知识链接】 1.知人论世 (1)《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内文,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芣苢》是《诗经》中的一篇,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 (2)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学者称他为诚斋先生,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绍兴(宋高宗年号,1131-1162)进士,曾任秘书监,主张抗金。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并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家”。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精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形成了他独具的诗风,号为“诚斋体”。代表作有《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宿新市徐公店》《闲居初夏午睡起》《新柳》等。 2.文化常识 (1)《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先秦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2)诚斋体 诚斋体是南宋杨万里(号诚斋)所创诗体名。他始学江西派,后学王安石及唐人绝句,中年以后弃去前学,别出机杼而自成一体。③其诗主要以自然景物为题材,大而高山流水,小而游蜂戏蝶,无不收拾入诗。语言平易浅近,新鲜活泼,大量采用俚语谣谚。想象丰富新颖,描写生动,诙谐幽默,饶有风趣,为中国诗歌所罕见。师法自然,一反江西派艰涩险怪之习气。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芣苜》《插秧歌》这两首诗歌中有哪些关键词语?可以传递出诗人不同的思想情感? 《芣苢》 采、有、掇、捋、袺、襭:这一系列动词是诗中的核心关键词。“采” 表示开始采摘,“有” 表示已经有所收获,“掇” 是拾取掉落的芣苢,“捋” 是成把地从茎上抹取芣苢籽,“袺” 是用衣襟兜起来,“襭” 是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取更多。这些词语生动地展现了采摘芣苢的劳动过程,传递出人们在劳动时的欢快心情,体现了对劳动的热爱以及劳动过程中的愉悦,展现出一种质朴、纯真的生活态度和对生活的积极热爱。 采采:意思是采而又采,形容采摘动作的频繁,既表现出芣苢生长繁茂,又强化了劳动时的欢快氛围,仿佛能看到人们在田野里忙碌而快乐的身影,流露出劳动的喜悦之情。 《插秧歌》 抛、接、拔、插:首联中的这四个动词,精准地描绘出了一家人分工明确、齐心协力进行插秧的劳动场景,展现出劳动的紧张与忙碌,体现了农民劳作时的专注和勤劳原创力文档瑞文网。 笠、蓑、甲、兜鍪:“笠是兜鍪蓑是甲” 一句中,诗人将 “斗笠” 比作 “头盔”(兜鍪),“蓑衣” 比作 “铠甲”,形象地写出了农人在雨中插秧时如同战士在战场上作战一般,暗示了插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既表现出劳动的艰辛,也体现了农人的坚韧和勇敢原创力文档。 雨从头上湿到胛:描绘了雨势很大,农人尽管穿戴了雨具,却依然被雨水湿透的情景,突出了劳动环境的恶劣,进一步强调了劳作的艰苦瑞文网。 唤、不答:“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中的 “唤” 体现出家人之间的关心,农妇招呼农夫吃早饭、休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