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54956

9.3 *声声慢(寻寻觅觅) 学案

日期:2025-02-0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82次 大小:3909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声声,寻寻觅觅,学案
  • cover
《声声慢》 【学习目标】 1.品读意象,把握作者情感,深入解析作者愁绪的深厚内涵 2.说出本首词中运用的抒情方法 3.分析作者的人生际遇对其作品的影响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品读意象,把握作者情感,深入解析作者愁绪的深厚内涵 学习难点:说出本首词中运用的抒情方法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善用白描,语言清丽。有《漱玉词》辑本。 2.创作背景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后晚年作品。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染病逝世,辗转南方逃亡避难中又丢失大量珍爱的文物、古籍。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境况凄凉,词人尝尽颠沛流离的苦痛,写下这首《声声慢》。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二、自主学习(15min) 1.有感情地诵读诗词,并找出这首词的词眼是哪一个字? “醉” 为词眼的分析 奠定情感基调:“沉醉不知归路” 中的 “醉”,首先表明了词人当时的状态,是带着几分醉意的。这种醉意不仅是身体上的微醺,更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奠定了整首词欢快的情感基调,体现出词人游玩时的尽兴与畅快。 推动情节发展:因为 “醉”,所以 “不知归路”,进而才有了后面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等一系列情节。“醉” 是引发后续事件的重要原因,推动了整首词的情节发展,使整个故事有了一个合理的开端和发展脉络。 体现人物心境:一个 “醉” 字,生动地展现了词人彼时无忧无虑、尽情享受生活的心境。反映出词人早期生活的闲适与惬意,表现了她对这种生活的喜爱和沉浸其中的状态,从侧面也体现了词人内心的天真烂漫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2.自学检测 词人描绘了哪几幅画面,找出画面中的意象,进一步分析这些画面或意象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愁绪的?(注意画面内容,景物特点,营造出的氛围) 残秋急风图 画面内容:开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词人在苦苦寻觅中,只觉周围一片冷清凄凉。“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点明时令,秋天天气忽暖忽寒,让人难以适应。“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词人想借酒驱寒,却抵不住晚风的急骤。 意象:晚风。 景物特点与氛围:晚风急骤,营造出一种寒冷、萧瑟、凄清的氛围,烘托出词人内心的孤独与凄凉,借酒消愁却愁更愁,风的急骤更显词人内心的烦躁与不安。 归雁残菊图 画面内容:“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抬头看见大雁飞过,想起这或许是曾经为自己传递过书信的旧相识,如今却物是人非。“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地上菊花堆积,已憔悴凋零,无人来采摘。 意象:大雁、残菊。 景物特点与氛围:大雁在古代诗词中常是传递书信的使者,引发人们对亲人、故乡的思念,这里的大雁勾起了词人对往昔的回忆,更添伤心。残菊满地,憔悴凋零,描绘出一幅衰败、荒芜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落寞、孤寂的氛围,菊花的憔悴正是词人自身容颜老去、孤独寂寞的写照,无人堪摘表现出词人无人相伴、无人理解的悲哀。 秋雨梧桐图 画面内容:“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黄昏时分,细雨淅淅沥沥地落在梧桐树上,发出点点滴滴的声响。 意象:梧桐、细雨。 景物特点与氛围:梧桐在古诗词中常与孤独、寂寞、愁绪相连,细雨绵绵,在黄昏时刻更显静谧与凄凉,点点滴滴的雨声,仿佛滴在词人的心上,营造出一种深沉、凝重、哀伤的氛围,将词人的愁绪一点点地渗透、蔓延,无尽的愁思在这细雨梧桐的情境中被推向高潮。 这些画面和意象相互交织,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表现了词人的愁绪,共同营造出一种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