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李斯 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司马迁 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 山,或轻于鸿毛。 孟 子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登泰山而小天下。 杜甫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你还知道那些与泰山有关的诗句、俗语或成语。 文学常识 识作者知背景看文体说泰山 五 鳖 与方苞、刘大榭并称为“桐城派三祖”,是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 惜抱轩而被人称为 “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 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 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 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 他的游记散文如《登泰山记》《泰山道里记叙》等,简洁精练,温 润 清 新,形象性强,既具学术性,又具文学性。他所编的《古文辞类纂》 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识作者 姚鼐,字姬传, 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今属安徽)人,杰出的散文家, 桐城派 桐 城 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 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 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槐和姚鼐继承并 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 “桐城三祖”。 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强调“义理、考 据、词章”,三者不可偏废。” 刘大榭 方苞 姚鼐 刘大槐 姚鼐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 记名。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 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 道 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 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他这此的目的地泰 山。泰山代表的是儒家精神。对儒家信徒来说, 登泰山本身就是一个追随孔子的仪式。 知背景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 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如:《小石潭记》《桃花源记》《岳阳楼记》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 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 文体裁。 看文体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位于山东省泰安 市中部为,五岳之首,传说泰山为盘古开天辟地后,其头颅幻 化而成。 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 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 先后有13代帝王依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 说泰山 正字音 姚鼐:nài 汶水:wèn 子颍:yǐng 砌石:qì 徂徕:cú lái 戊申 :wù 绛皓:jiàng hào 少圜:yuán 须臾:xūyú 济水 :jǐ 为磴:dèng 樗蒲:chū pú 石罅:xià 人膝 :xī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 山的北面山谷的水 在 分界 判断句 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 译: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南面山谷的水都 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 城。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思考:第一段写了什么 明确:概述泰山的地理环境。 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名作状 , 向西 口 诀 :山南水北为阳 山的南面 山谷的水 名作状, 向东 山北水南为阴 北面 南面 第一段 西 汶水 西 南 面 古长城 北面 日观峰 北 东 济水 东 南 思 考 : 第一段作者如何介绍泰山地理形式的 南北分流 汶和济 南北分界 → 古长城 最高之处 日观峰 概括 介绍 地理 形势 (为下文写观日出埋下伏笔) 第二段 在 从 冒着 经过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 雪 ,历齐河、长清, 界限到达 这 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 月丁未, ... ...